1/ 金融科技巨頭 Stripe 正在秘密開發一個名為 "Tempo" 的高性能區塊鏈,根據一個現在已被刪除的職位發布和《財富》雜誌的報導。
2/ 穩定幣承諾通過提供更快、更便宜、更互聯的全球支付來使加密貨幣主流化。矛盾的是:同樣的舉措可能會削弱這項技術所要實現的目標。
3/ 如果將品牌化的鐵路加速,我們可能會接近我們開始的地方,只是多了區塊瀏覽器。更糟的是,如果少數幾個參與者利用穩定幣達到以前無法想像的規模,市場集中度可能會上升。
4/ 歷史會重演嗎?在科技的歷史中,中央集權與去中心化之間的擺動是定期發生的。
即使一項技術具有去中心化的效果,在新的維度中,規模經濟——無論是互補資源、人才、品牌還是分銷——不可避免地成為集中化的向量。
6/ 一個突出的例子是早期的互聯網,它為高度集中的電信、零售和媒體行業帶來了一波進入和競爭——卻也為今天的科技巨頭通過網絡效應擴張並捕獲可觀的價值創造了完美的條件。
7/ 雖然底層的互聯網協議保持開放和中立,但應用層的大型數字平台卻通過戰略性地打破互操作性,將參與者與競爭服務隔離開來。從電子郵件到社交媒體再到支付,我們大部分的時間和金錢都花在科技巨頭為我們設計的範疇內。儘管我們顯然過得更好——選擇更多,價格更低——但越來越明顯的是,有些人更希望生活在一個平台不會對他們擁有如此多權力和影響力的世界中。
8/ 加密貨幣存在的理由是要擺脫集中式中介機構。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中本聰希望創造一個任何人都可以交換價值,而不必再信任中央銀行或金融機構的世界。
9/ 在支付領域,最關鍵的戰鬥正在展開。傳統基礎設施是孤立的,現有企業對我們能夠訪問的內容及其條件擁有巨大的權力。由於贏者通吃的動態,市場可能變得如此集中,以至於公共部門必須介入——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推出中央銀行數字貨幣,以解開由螞蟻集團和騰訊建立的支付壟斷。
10/ 加密貨幣是一種自然的、以市場為驅動的解決方案。它提供了像比特幣和以太幣這樣的中立和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以及通過其基礎層提供的真正開放和可互操作的金融基礎設施。但隨著技術的成熟,出現了兩個核心問題。
11/ 穩定幣的集中化力量——第一個問題是加密貨幣的波動性,這使得它們在支付和金融合約中變得昂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市場專注於法幣支持的穩定幣;這不可避免地導致集中化,因為發行和良好的管理需要一個受監管的金融實體負責並對儲備操作負責。雖然穩定幣網絡的分散治理在技術上是可能的,但要設計得當卻極其困難。Libra 是最突出的例子:儘管得到了二十多家全球領先公司的支持,以及無數資源致力於建立可信的分散治理,但該項目始終被視為 Meta 的倡議。 銀行們已經嘗試了十多年,作為聯盟來應對加密貨幣,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聯合項目交付出具體成果。原因顯而易見:在情況真正危急之前,競爭對手不太可能承諾共同解決方案——因此,在此期間,每個人都在多條路徑上進行對沖。 直觀上,穩定幣網絡的分散擁有權是合理的,並且與最終使 Visa 在 1970 年代擴展的情況並沒有太大不同——當時美國銀行放棄了對 BankAmericard 信用卡計劃的控制,以應對來自將成為 Mastercard 的聯盟的日益競爭。 加密交易所和金融科技公司的網絡,例如全球美元網絡,可能能夠更快地行動,因為支持它們的新進入者具有靈活性,但它們仍然需要在經濟激勵和治理之間找到正確的平衡,以促使成員從觀望模式——每個人都希望搭便車於他人的努力——轉向行動。即使是只有 Circle 和 Coinbase 作為成員的 Circle 的中心聯盟,也被解散並轉換為簡單的收益分享協議。 因此,雖然可能存在穩定幣的去中心化治理解決方案,但我們知道的是,到目前為止,唯一有效的模型是將單一實體置於一切之上。這在長期來看當然是有問題的,儘管發行者今天僅控制資產,但他們已經開始以限制開放性的方式擴展他們的產品。例如,Circle 宣布了其支付網絡 (CPN),這使其成為支付執行的中心——從定義規則和資格,到插入每個 API 交互和價格及流動性發現,當然還包括收取費用。綜合來看,這種設置與使 Visa 和 Mastercard 在數十年內主導支付的模型並沒有太大不同。
12/ 從開放的鐵路到封閉的循環?加密貨幣面臨的第二個問題與其根源密切相關:去中心化是昂貴的。經濟後果是,只有在真正重要的地方才能負擔得起。迄今為止,在大規模的網絡中,這僅對比特幣、以太坊和索拉納的基礎層成立。最多,這在全球所有這些網絡中產生的去中心化交易每秒只有幾千筆——這與全球支付所需的數量相去甚遠,即使在你將金融服務層疊上去之前。 因此,大多數交易不再發生在基礎層(L1s)上,而是在一個龐大的高吞吐量擴展解決方案生態系統(L2s)上。L2s 提供幾乎零的費用和即時結算,並且因為它們內部化了最大可提取價值(MEV)——在區塊中重新排序、插入或省略交易所獲得的收益——而獲利。 雖然加密貨幣純粹主義者可能會譴責這一趨勢,但它與經濟理論完全一致:用戶願意為核心結算層的去中心化和抗審查支付溢價,但他們也樂意為了獲得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而在更高層次上交易一些去中心化。基礎層仍然是開放和無信任的,根據應用的不同,參與者可能會進一步妥協——甚至接受完全受信任的集中解決方案。 這種權衡超出了用戶選擇成為自己的銀行和自我保管資金與接受對第三方錢包某種程度的信任之間的決定。在構建產品時,Coinbase、Robinhood 等公司非常關心底層網絡保持中立,並且不會在應用、開發者或企業之間偏袒——就像科技巨頭在其平台上所做的那樣。從本質上講,他們願意為去中心化和中立性付費,以降低被攔截和徵用的風險——這在傳統數字平台上反覆發生過。 要充分理解快速、低成本的 L2 對加密貨幣支付和競爭的影響,無需再看其他地方,互聯網對新聞和媒體的影響就是一個例子:隨著分發大量內容的成本——現在,隨著 AI 的出現,生成內容的成本也降至零,商業模式必須大幅演變,並且出現了大量聚合商(如 Google、Facebook、Spotify 等)來利用新經濟學。因為 L2s 消除了摩擦,提供了便利,並允許建設者提供更接近傳統金融科技產品的體驗,所以它們是創造和獲取大多數價值的明顯層次。 此外,隨著基本貨幣變得免費和商品化,競爭轉向與之相關的增值服務和工作流程。這正是金融科技公司、數字銀行、加密貨幣交易所甚至傳統金融機構擁有顯著優勢的地方。 如果這些參與者中的任何一個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執行得當,就可以利用這項技術建立第一個真正龐大且全球性的金融網絡。一旦達到規模,它還可能逐步降低互操作性,攫取更多的價值——就像今天的互聯網巨頭所做的那樣。
13/ 那麼最可能的情況是什麼?根據過去十年加密貨幣中網絡效應的強度和持久性,可以安全地假設,支付和金融服務將不成比例地向幾個主要區塊鏈集中。大多數活動將不會發生在它們的去中心化基礎層上,而是在由加密和金融科技參與者(例如,Base、Robinhood Chain)、應用程序(例如,Unichain、World Chain)和金融機構(例如,Kinexys、Fnality、Partior)品牌化和塑造的擴展層上進行。
14/ 控制分配的玩家——無論是在消費者、商家還是機構方面——擁有巨大的優勢,因為他們擁有區塊鏈與現實世界之間的介面。區塊鏈大幅降低了驗證和協調鏈上數據的成本,但如果沒有與互補的鏈下信息(如身份、合規性、證書、信用評級等)建立強有力的聯繫,其價值將受到限制。這就是摩擦持續存在的地方——也是規模經濟將決定勝者和敗者的地方。
15/ 這就是為什麼穩定幣發行者有強烈的動機要麼將基礎設施商品化——通過在多個網絡上發行並將自己定位於它們之間的互操作性中心(例如,Circle 的 CCTP)——要麼將大多數活動推向他們控制的網絡,例如新的 L2 或更高級的協議如 CPN。無論哪種策略,都使他們有機會成為全球巨型金融科技領導者,並捕捉技術創造的大部分價值。
16/ 同時,加密貨幣和金融科技公司將希望將這些同樣有價值的交易轉移到他們擁有更多影響力的網絡上,例如品牌化的 L2。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也希望要麼將穩定幣和其他代幣化資產商品化,要麼發行自己的穩定幣。在後者的情況下,穩定幣可能會被用作損失領導者,以擴大金融科技產品的覆蓋範圍,並發行國內穩定幣以獲得對外匯市場的更多控制權並支持本地用例。真正的實體資產(RWAs)、迷因幣、其他代幣以及那些真正與眾不同且專屬於這些網絡的應用程序也可能幫助這些品牌鏈在其邊界內保持交易量。同樣的公司將能夠開發巧妙的獎勵和忠誠計劃,以增加消費者和企業在其生態系統中的黏性。
17/ 隨著便利性和經濟現實戰勝教條主義,加密貨幣將與今天大相逕庭。好消息是,作為這一轉型的一部分,它將變得更加實用。儘管這可能伴隨著更多的集中化,但基於開源和可分叉的底層協議意味著,無論某些參與者多麼龐大,他們都面臨著比現狀更大的壓力,以保持更高的互操作性。
18/ 也有可能是因為加密協議允許新的市場設計和激勵機制,最終的解決方案將是互聯網協議所無法實現的——因為它們沒有內建的貨幣化機制。無論如何,一旦集中化出現,一些聰明的開發者團隊將會努力去逆轉這一局面,這個循環將會重複。
查看原文
6,390
47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