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我們 @RunesCC 的穩定幣 Space 乾貨太多,一個稿子都放不下!今天整理了大胖墩老師 @DaPangDunCrypto 的分享,關於穩定幣賽道,大胖墩老師更關心穩定幣與 BTC 擴展的結合⬇️ 要理解穩定幣,首先要看它的鑄造背景,我基本分為兩類: 1️⃣第一類是超額抵押穩定幣。 這是 Crypto 世界的原生模式,用 BTC、ETH 這類價格波動的加密資產作為抵押物,通過超額抵押來對抗風險:MakerDAO 是這類模型的開創者。 在比特幣生態,這類穩定幣的核心挑戰在於,鑄造出來的穩定幣放在哪裡。 🔸如果放在比特幣主網,TPS 和 Gas 決定了其流動性會極差,使用場景非常有限。 🔸如果放在二層網絡,則要面臨如何安全處理用戶抵押資產的問題:比如 @yalaorg 給散戶的技術方案就類似託管,對於大戶操作形式又有所不同 這類產品的成敗,完全取決於其自身能否在二層網絡上構建起一個繁榮的應用生態。 💡如果鑄造出的穩定幣沒有用武之地,那它本身就失去了價值。 2️⃣第二類是傳統資金背書的穩定幣:它們的抵押物是美元或美國國債等現實世界資產(RWA),與美元 1:1 錨定,比如 USDC 和 USDT。 這類穩定幣的崛起,本質上是受合規趨勢和巨大盈利空間的雙重驅動。 發行貨幣的生意利潤極高,Tether 2023 年的收入是 60 億美元,2024 年的收益預計是 130 億美金: 🔸除了流通過程中的各種手續費用 🔸發行方持有國債等底層資產,其產生的利息通常也歸自己所有,這讓穩定幣成為一本萬利的業務。 這兩種模式代表了不同的發展路徑。前者更符合 Crypto 原生的去中心化精神,用代碼和鏈上機制來管理風險。 後者則由合規和商業資源主導,有強大背景和應用場景的玩家,比如 Meta 這樣的巨頭,會具備天然優勢。 /// 🔥比特幣支付的鏈下解決方案 中本聰的白皮書設想比特幣是一種支付網絡,但如今 BTC 已成為價值儲存資產,其主網性能無法滿足高頻、小額的支付需求。 因此,我認為 BTC 支付的解決方案要通過鏈下(off-chain)協議的方式來實現,其中閃電網絡雖解決了部分問題,但效果不佳,一是因為沒人願意花費一個正在升值的資產,二是因為其自身的技術複雜性。 於是,@spark 打造;額一個自己的鏈下支付網絡,它獨立於主網運行,繞開了主網的性能瓶頸,因此速度極快。 當然,任何鏈下協議都需要時間來檢驗其安全性和穩定性,所以早期引入的會是關係密切的穩定幣,估計基於生態項目 @brale_xyz 發行的穩定幣,待網絡成熟後,USDC、USDT 這樣的頭部玩家才可能進入。 這些鏈下方案的價值,在於它們真正嘗試解決比特幣長期存在的支付難題。 /// 🎯項目成敗的核心:商業資源與應用場景 對於穩定幣項目而言,技術架構固然重要,但商業資源和應用場景才是決定其能否成功的關鍵。 Tether 通過佈局多條鏈,是在押注所有可能的未來,以鞏固其市場壟斷地位。 🔸一個是 @stable : L1,兼容 EVM採,用 USDT 作為原生 Gas。 🔸還有一個是 @PlasmaFDN :BTC 網絡的側鏈,也兼容 EVM,可以採用 USDT 或 BTC 作為 Gas,但它其實在裡面的轉賬是免 Gas 的。 Stable 和 Plasma 優勢,就在於 Tether 的支持,這意味著強大的商業資源。 Spark 也是同理,其創始團隊擁有強大的商業背景。強大的商業資源意味著能更快地將 Web2 的支付場景帶入 Web3,這會產生巨大的價值。 💡一個穩定幣如果發行出來沒人用,那它就是失敗的。 /// ⚡️市場格局與潛在風險 很多人認為,合規的 USDC 最終會取代不那麼合規的 USDT,我對此持不同看法。 我認為兩者背後可能是協同資本的“明暗”兩手牌。 🔸USDC 走合規路線,服務明面上的市場; 🔸USDT 則能滿足灰色市場的需求。 💡最終目標是通吃整個市場。 同時,Tether 近期在比特幣生態的大力佈局,包括大量購買 BTC 和投資擴展方案,也是一種積累政治資本、與 BTC 勢力結盟的策略。 💥在這裡我有一個預判:未來一定會有穩定幣爆雷。在當前的合規浪潮中,很可能會出現偽合規或存在問題的項目,這些風險在爆發前很難被發現。這種亂象是行業發展中難以避免的。 /// 💰普通玩家的參與策略 對於普通散戶而言,直接參與穩定幣賽道的機會有限。我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穩健理財:對於那些背景強大、有高額利息的穩定幣項目,可以適度參與,將其作為一種理財方式。 🔸新項目打新:類似 plasma 這樣的項目,參與其公募額度大概率能獲利。但對散戶來說,額度有限,最終收益可能也只相當於理財。 總的來說,普通玩家能直接操作的空間不大。 💡真正的 Alpha 機會,或許在於尋找那些與穩定幣應用相關的項目代幣,或者關注那些業務向 Crypto 轉型的上市公司股票。
查看原文
5,156
7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