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筆記|從MSTR到DFDV和SBET - 聊聊加密儲備公司
Odyssey:本期由來是前幾天王川在群裡面突然討論了這個標的,態度變成了推薦,以前也看過這個標的,也知道大家隱隱在研究和瞭解。
看完川突然轉變態度,對我來說是非常難得的一個信號,我為了讓自己事後後悔最小化,現在最起碼先要弄清楚這件事情,因此特邀兩位研究比較深入的嘉賓來交流。
【Space 金句】
💡沒有Michael Saylor就沒有加密儲備公司賽道,就像沒有中本聰就沒有比特幣。
💡這又是一次加密原生者低估華爾街資本力量的Trade——從BTC ETF到MSTR再到SQL,每次都被需求打臉。
💡加密儲備公司是音樂椅遊戲的明星,但Saylor不能坐下——他坐下盤子就塌了。投資者是觀眾,我們可以隨時找椅子落袋為安。
💡以太坊的共識正在重建,車輕(倉位低)+新資金(華爾街)是當前最大機會。
💡這些儲備公司本質是拿美股的錢給Crypto擡轎子——守在幣上可能是更安全的選擇。
📌【音頻時間戳】
03:02 討論緣起:王川態度轉變觸發對熱點標的關注
04:53 分享框架:以比特幣/以太坊儲備公司為核心案例
08:31 賽道崛起四原因:MSTR標杆效應、流動性擴張、合規敘事、幣圈創新乏力
12:44 儲備公司優勢:底層資產紮實+短期存在信息套利空間
15:12 三大推動力量:Michael J. Saylor精神領袖、傳統殭屍股轉型、新公司入場
20:10 不同儲備資產差異:BTC非生息,SOL生息率最高,ETH居中
25:15 投資方法論:價格/價值關係、市場情緒、安全邊際三要素
30:00 估值關鍵:需計算現金對NAV影響,溢價≠高估
33:27 買賣信號:溢價1.5倍以下可買,2.5-3倍考慮賣出
36:15 事件驅動機會:如股票拆分(DFDV)、敲鐘儀式(SPET)
38:49 賽道風險:音樂椅遊戲難退場、託管安全問題、買方枯竭
42:00 溢價本質討論:市場預期資產增速飛輪效應
47:36 MSTR成功關鍵:精準匹配不同資本市場的結構性需求
56:15 以太坊共識重建:倉位輕+新資金入場+穩定幣敘事強化
01:12:37 高溢價警示:需結合團隊執行力,SBET溢價適中更穩妥
01:20:03 加倉或減倉ETH:通過時間來減倉是否合適
01:39:28 質疑SBET:壟斷性不足+早期風險高,建議專注持幣
01:46:47 對SBET保留態度:歷史短、無規模優勢、創始人煽動力弱
01:48:29 週期觀點:負利率環境利好BTC,關注流動性轉向信號點
【要點精選】
1⃣️、Kenneth Li:推特 @0xKenn_eth
Q1、加密儲備公司為什麼重要,為什麼現在這個賽道變得火熱?
加密儲備公司重要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它們是今年最大的敘事焦點之一,擁有最多的注意力、流動性及波動性,並提供最多的價值捕獲機會;
二是上市的比特幣儲備公司已達到近86萬個幣,市值接近1000億美金,佔據比特幣總量的4%,對於理解比特幣價格機制和市場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三是基於ETH和Sol的儲備公司正在崛起,對標比特幣儲備公司,爭取達到1%以上的儲備量。
Q2、為什麼加密儲備公司賽道在本輪週期才開始受到關注?
出現加密儲備公司賽道的敘事熱絡有四個原因:
首先,MSTR突破了臨界點,去年入選納斯達克100指數,而Michael Saylor作為精神領袖極具影響力;
其次,流動性處於擴張期,美聯儲降息和全球M2供應量上升導致市場資金充裕;
第三,合規牛和機構牛的敘事促使機構紛紛進入該賽道,同行間相互支持形成飛輪效應;
最後,幣圈內部創新乏力,低垂果實摘完後,只能轉向公開市場尋求敘事機會。
Q3、投資加密儲備公司賽道有什麼好處?
從長期來看,投資加密儲備公司賽道具備一定的安全性,符合“長長的坡,厚厚的雪”的投資原則,同時上市公司受到嚴格的監管和披露機制約束,增強了投資安全性。此外,這些儲備公司的底層資產基本面紮實,不同於B圈內的空氣幣項目,長期上漲趨勢明顯,且在公開市場中存在信息不對稱性,為投資者提供了知識套利的空間。
Q4、加密儲備公司背後的推動者主要有哪些力量?
第一股力量是Michael J. Saylor本人,他作為精神領袖積極推動比特幣及類似資產的接納和普及;
第二股力量是絕望的公司或公開市場上的一些殭屍股,例如Metaplanet ,它們通過採納比特幣標準實現了股價和公司願景的短期大幅提升;
第三股力量是新的公司,比如DFDV(DeFi Development Corp.),它們通過收購並轉型為加密儲備公司,利用自身優勢在二級市場買入資產並在OTC市場以更優惠的價格進行交易。
Q5、DFDV這家公司目前的市值和估值情況如何?
DFDV這家公司當前擁有3.3億美金的市值,對應大約2.8倍的溢價。它賬上有近70萬個SOL以及27萬美金的現金,還擁有代幣化的股票(DFDVX),該股票在多個鏈上市場Kraken 和Solana上均可交易,並且可以在Kamino進行抵押借貸。
Q6、這些加密儲備公司之間有什麼區別?
以“比特幣”為底層資產的公司通常來自傳統金融或傳統行業上市公司,由於比特幣不是生息資產,所以這些上市公司需要通過溢價發行新股和發債來增加這個BP;
SOL為底層資產的儲備公司則不同,SOL本身是生息資產,如果儲備公司不進行其他操作,理論上可以通過staking等手段獲得約15%到17%的年化收益,這也是為什麼SOL為底層資產的儲備公司的溢價相對較高;
以太作為底層資產的儲備公司介於兩者之間,以太雖為生息資產,但其生息速度不及 Solana。
Q7、加密儲備公司的主要融資方式有哪些?
加密儲備公司的融資方式主要有四種:常規發債、可轉債、期權以及發新股。
Q8、如何投資加密儲備公司?
底層還是價值投機框架:
一、價格與價值的動態平衡
動態測算市值:轉型公司(如"殭屍股")股本變動頻繁(例:DFDV曾1拆7),需手動跟蹤新股發行,避免數據滯後導致的市值誤判。
修正NAV計算:必須將賬上現金納入資產淨值(如DFDV的2700萬美元),否則官網NAV會虛增溢價(原3.6倍→修正後2.8倍)。
錨定BPS增速:每股加密貨幣增速決定長期溢價:高增速抵消敘事衰減,維持高溢價;低增速則加速溢價縮水。
二、利用"市場先生"擇時
溢價區間錨定MSTR
行業標杆MicroStrategy(MSTR)溢價常處1.5~2倍區間,據此制定策略:買入信號:溢價<1.5倍(如SBET於6-7月長期低於1.5倍);負溢價(如BNMR、SQNS)為黃金機會。
賣出信號:溢價達2.5~3倍。
機構成本價提供安全邊際一級市場機構入股價(如DFDV的$6.5、SBET的$6.15-$6.72)為重要參考;二級市場價格低於機構成本1.5倍(如SBET<$10、DFDV<$15)時具備抗拋壓優勢。
事件驅動型機會股票拆分(如DFDV拆股後漲4倍)、交易所敲鐘(如SBET獲Joe Lubin站臺後漲70%)等事件可催化短期價格波動。
三、安全邊際
當溢價的範圍在某個數值或在我們的舒適區間之內就可以買入。
Q9、加密貨幣賽道可能面臨哪些問題?
隨著市場關注度增加,二級市場機會可能會減少。此外,存在“沒有椅子的音樂座椅遊戲”風險,即加密儲備公司不斷囤幣導致盈利溢價增多,但當有人試圖退出時(如政府購買),因缺乏退出機制而面臨巨大風險。
個別儲備公司的託管風險是個問題,例如幣被盜可能導致股價大幅下跌。另外,上市公司作為市場主要買方,在牛市中一旦形成頂部,若沒有新的買方跟進,股價將自由落體,可能導致戴維斯雙殺效應。
Q10、泡沫破滅後應如何應對?
如果敘事和生意邏輯仍然良好,應選擇優質公司並等待泡沫破裂後再買入;若敘事不在,則無法預測,那就先拿好大餅和法幣。
Q11、對於溢價的理解是什麼?
溢價反映在以太坊的例子中,投資者願意用一個以太坊購買可能只含有0.5個以太坊的代幣,這背後是對未來增值潛力的預期,而非簡單的每股資產淨值。
2⃣️Lijia 推特 @davidhornhouse
Q、SBET 相比 MSTR,如何突破融資天花板?哪些機構會因其‘特殊通道’屬性而投資?
核心邏輯:機構資本需求驅動加密市場創新與預期錯配
金融工具的本質是需求映射MicroStrategy(MSTR)的發債、可轉債、永續優先股等操作,實為匹配機構在不同市場階段的差異化需求:
低位發可轉債:滿足資本對比特幣Beta+波動率的需求;
高位發永續優先股:為機構提供減波動敞口+固定收益的退出過渡工具,避免現金贖回壓力。
市場持續低估傳統資本力量BTC ETF、Circle(SQL)上市、MSTR溢價等案例反覆驗證同一規律:傳統金融(如貝萊德、Tom Lee的Fundstrat)入場需求遠被低估; 少量機構資本注入低流動性加密資產,即可引發巨大漲幅(如SQL IPO 10倍)。
以太坊國債公司的飛輪邏輯複製MSTR模式:發股/債→買ETH→形成溢價→加速資產積累; 當前ETH被嚴重低估(BTC匯率處歷史鐵底0.05,原生圈持倉稀少+空頭密集); 穩定幣上鏈+通縮模型+機構入場或引爆補漲行情。
估值錨點:Sovereign Put溢價大量持幣公司(如MSTR持有60萬BTC)天然享溢價:新資本入場需支付流動性溢價; 折價公司可能被整合收購,溢價將長期存在並支撐“發股→買幣”飛輪。
Q、對於MSTR目前針對不同用戶提供的金融產品,若考慮到SBET,它對應的是什麼?
MSTR目前主要發行股票,對應的需求端可能暫時以股票為主。
但隨著市場風險偏好的變化和對以太坊等資產的需求增加,未來MSTR可能也會拓展其產品線,包括債券等其他金融產品。
Q、ETH價格下跌時,為什麼之前清倉,而現在又重新買入?
ETH 在過去幾年經歷了完整的市場週期,這種劇烈的波動和天量換手,結合其相對BTC表現的不確定性,清洗了大量原有的HOLDER,許多加密原生投資者已不再將ETH作為其核心的“幣圈Beta資產”。
穩定幣監管法案《GENIUS法案》的討論一度引發市場熱點,但當時資金主要涌向了其他標的(如SQL,漲幅巨大)。隨著類似SQL的敘事動能減弱,市場在尋找新的、機構認可的“故事”。
以Tom Lee為代表的華爾街機構/客戶開始關注並站臺加密貨幣,意味著新的機構資金有流入預期。
Q、銀行是否會購買ETH來保護穩定幣,以及對這一觀點的看法?
“銀行會購買ETH自行運行驗證節點(Validator)以證明其穩定幣安全”的說法邏輯站不住腳,將未挖出的石油儲備計入市值評估的邏輯,與ETH節點情況類比過於牽強,用Meta的估值(基於現金流能力和人才,而非有形資產)來類比ETH節點更是“越扯越誇張”。
大公司若想獲得ETH節點,更可能的方式是收購已持有大量ETH並處於折價狀態的“儲備公司”,從而將節點和ETH資產據爲己有,而非直接大規模購買ETH並自建節點。
3⃣️、Peicai Li 推特 @pcfli
現在以太坊的位置可能更接近於越壟斷越加倉的邏輯。監管法案的通過、穩定幣的作用以及更多公司將ETH作為儲備資產,都強化了以太坊的壟斷地位。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以太坊目前的價格並沒有明顯的泡沫,如果現金比例較高或市值配置偏低的話,可以適當加倉。
結合目前市場的熱度和投資者倉位不重的情況,目前市場至少沒有嚴重的泡沫,包括ETH等資產。
不過在考慮加倉時仍需謹慎,減倉計劃則需要進一步思考和調整。
Q、對於減倉策略有何看法,是一次性大幅減倉還是通過時間平均減倉?
我個人傾向於通過時間平均的方式來減倉,而不是一次性大幅減倉。熊市中抄底確實存在難度,而在牛市中採用DCA(定期定額投資)的方式也較為合理。不過,具體選擇哪種減倉策略還需根據市場情況和個人投資體系來決定。
在投資加密貨幣時,DCA是一種較為穩健的方法。它不像短期交易那樣需要精確預測市場的短期波動,而是通過分批買入減少因快速決策帶來的風險。例如,可以選擇在3到4周內逐步減倉,而不是做短期判斷。
這樣,在保持一定判斷的同時,以1到3個月的時間平均成本來賣出,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
4⃣️、Zhen Dong @zhendong2020
這些"b股"上市公司本質是吸引傳統市場資金為加密貨幣"擡轎子",其結構性操作(如美股溢價、可轉債)並未創造新價值。對普通投資者而言,直接持有BTC/ETH等核心資產可能是更穩妥的選擇,無需過度追逐複雜金融衍生品。
SBET與MSTR相比,其風險如何?
持倉規模不足:MSTR早期壟斷了BTC現貨(佔總量2%-3%),而SBET當前僅持數十萬ETH(佔總量<1%),缺乏市場影響力;
抗風險能力弱:MSTR歷經熊市考驗,SBET作為後來者需面對監管打壓、幣價波動、抵押借貸清算等多重風險,其創始人韌性及業務可持續性尚待驗證;
後發劣勢:市場對"第二個MSTR"的預期可能透支估值,且模仿路徑的成功率遠低於創新者。綜上,SBET需3-5年觀察期驗證其壟斷潛力,現階段僅適合極小倉位參與學習。
Q、在SBET如此早期階段敢重倉佈局,是否基於其已具備突破後發劣勢的關鍵依據?
當前看好SBET為時尚早,核心依據有三:
時間沉澱不足:項目僅運作一個半月,未經歷完整市場週期驗證;
競爭優勢薄弱:相較BitMine/BTBT等同賽道公司,未形成顯著規模壁壘(以太坊持倉量無壓倒性優勢);
估值與領袖特質錯配:溢價率已從1.5倍飆升至近2倍,透支短期空間; 創始人Joseph Lubin偏技術務實型,缺乏Michael J. Saylor式的營銷煽動力,制約品牌溢價擴張。
5⃣️、Kenneth Li:推特 @0xKenn_eth(提問)
Lijia 推特 @davidhornhouse(回答)
Q、當前週期(四年週期)我們處在什麼位置,以及對比特幣價格的看法?
目前很難斷言比特幣是否還在原有的四年週期內,因為傳統A股參與者進入後,市場特徵有所改變。
不過,從宏觀流動性角度考慮,負真實利率環境以及美聯儲政策傾向等利好因素,使得比特幣具有較好的上漲助推力。
對於未來走勢,若出現邏輯上的轉變導致資金大規模轉向,可能會引發泡沫。需要密切關注諸如新的美聯儲主席任命、通脹數據變化等關鍵節點,以判斷市場的主邏輯是否發生變化。
3,207
2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