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原本想发一篇 FN 编译文章的笔记,然而突发胆囊炎和眼周毁容级过敏直接跑了两天医院,这会儿终于能静下心整理了。读完全文,感受是仿佛置身于黎明前的黑暗,此刻是迷茫冰冷的,但又无比确信曙光终将到来。我个人近两个月的困惑也想通不少。💡💡💡
现状:
加密行业正在经历残酷的转型期。当机构资本开始进入,行业的核心逻辑已经从「叙事」转向「经济可持续性」,无法创造真实收入的项目正在加速被淘汰。
其中 L1 生态,DeFillama 数据显示,当前 300 多个区块链网络中,仅有 7 个日手续费超过 20 万美元,更不提 L2;
自 2024 年陆续上线代币的「当红」项目多数已暴跌 90%;
项目仅依赖空投补贴、代币炒作等运营方式,过度追求营销噱头难持续,只会更严重背离代币价格和经济基本面。
... ...
🌱🌱🌱
通过案例揭示三大趋势:
1. 代币不再是必需品,不发币的实用型产品同样成功。
如 Phantom 钱包凭借 Solana 生态布局年收入超 4 亿美元;MetaMask 等老牌产品无代币仍持续盈利;交易工具 Axiom 单日手续费达 180 万美元;(这里补充想说,这一轮华人项目 @gmgnai 也是成功的代表案例之一呢;
新项目更倾向先建立收入再考虑代币化;
2. 资本流向重构,传统机构开始收购细分市场龙头。
如对冲基金关注 Aethir。 @AethirCloud 瞄准 AI 算力短缺痛点,搭建 GPU 租赁市场,去年年底至今累计收入约 7800 万美元并实现盈利;
另外,传统机构估值标准转向使用市销率(P/S)等财务指标。该数值越低通常越健康,比如 Aave 健康值约为 40倍,而泡沫项目可高达 1000 倍;
3. 细分赛道统治力优于泛生态竞争,在「小池塘」做霸主,比在红血市场中烧钱更加可持续。
如 Maple 吃透机构借贷, @maplefinance 专注服务传统银行忽略的机构借贷需求,仅用 3000 万美元成本管理 12 亿美元资产。
总结:
对创业者的启示:放弃「思维惯性」的旧模式,深耕可收费的垂直场景。行业阵痛期后,最终存活下来的将是那些把经济模型置于叙事之上的务实者。
对投资者而言,需警惕无真实收益、无用户基础、无细分定位的「三无代币」。
最后笔者也抛出疑问,我们是否都能清醒应对这一转变?如同人生许多关键问题,唯有时间能揭晓答案。
墙裂推荐阅读原文。👇

5,214
34
本页面内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欧易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对此类材料主张任何版权。该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欧易观点,不作为任何形式的认可,也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或购买或出售数字资产的招揽。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此类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不准确或不一致。请阅读链接文章,了解更多详情和信息。欧易不对第三方网站上的内容负责。包含稳定币、NFTs 等在内的数字资产涉及较高程度的风险,其价值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请根据自身财务状况,仔细考虑交易或持有数字资产是否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