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數據L1,還是去中心化存儲項目?
作為一個在區塊鏈存儲領域略有了解的開發者,最近研究了@irys_xyz這個項目。說實話,這項目和AI的關係不是太大,其實屬於典型的去中心化存儲+激勵層的組合。從他們自己博文裡也可以看出,定位依然是讓data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去中心化存儲這個賽道我見過的項目可不少,從早期的IPFS、Storj,到後來的Arweave、Filecoin,再到各種Layer2存儲方案。Irys作為這個領域的新入場者,確實有一些值得關注的技術特點。
1️⃣ 項目定位與理念
Irys自稱是為AI設計的存儲Layer1,其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存儲網絡,但它的設計理念有些特別。不同於Filecoin那種純粹的存儲市場模式,也不同於Arweave的一次性付費永久存儲,Irys更像是在嘗試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如何確保存儲的數據真的可以被訪問到。
從代碼結構可以看出,Irys採用了雙重賬本系統:永久賬本(Permanent Ledger)和臨時賬本(Term Ledger)。這種設計思路其實挺有意思,它允許數據在不同的存儲層級之間流轉,從臨時存儲逐步"晉升"到永久存儲。
2️⃣ 技術架構分析
2.1 共識機制:VDF的選擇
Irys最有趣的技術選擇是使用VDF(可驗證延遲函數)作為共識機制的核心。
VDF這個東西在區塊鏈領域算是相對新穎的技術。它的核心思想是創建一個需要順序計算、不可並行化的函數,這樣就能產生可預測的時間延遲。Irys的VDF基於SHA-256實現,每個步驟都需要一定的計算時間,但驗證卻可以很快完成。
從技術歷史的角度看,VDF最早是由斯坦福的Dan Boneh等人提出的。Chia也使用了類似的技術,但Irys的實現有個巧妙的地方: 它引入了定期的"重置"機制,防止礦工提前預計算太多步驟。這個設計其實很務實,解決了VDF面臨的一個經典問題。
2.2 Proof-of-Access: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Irys聲稱使用"Proof-of-Access"挖礦機制,這個概念聽起來很吸引人。從代碼來看, 系統確實要求礦工能夠訪問和解包存儲的數據塊。數據通過熵打包的方式存儲,礦工需要重新計算熵來解包數據。這種設計在理論上確保了數據的可訪問性。
不過說實話,這種"訪問證明"的有效性還是要打個問號。歷史上我們見過太多類似的聲明,最終都面臨著激勵機制設計的挑戰。真正能保證數據長期可訪問的,往往還是經濟激勵而不是技術手段本身。
2.2 與Reth的深度集成
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是Irys對Reth的深度依賴,整個項目大量使用了Reth的組件,甚至還有自己fork的版本。這個選擇挺聰明的——Reth在以太坊各種客戶端中屬於效率最高的那一批。
3️⃣ 存儲經濟學設計
從經濟模型來看,Irys的設計相當複雜,計算參數多達10+個。考慮了存儲成本的時間衰減、價格波動控制、多副本要求等因素。這種複雜度既是優勢也是劣勢。優勢是模型更貼近現實,考慮了技術進步對存儲成本的影響;劣勢是複雜的經濟模型往往難以在實踐中保持穩定。
特別是這個"decay_rate"(衰減率)的設計,理論上很優雅,但實際運行中能否按預期工作還需要時間驗證。
4️⃣ 技術創新評估
4.1 數據打包與CUDA優化
Irys在數據打包方面做了不少優化,甚至支持CUDA加速。這種對性能的關注是值得肯定的,畢竟存儲網絡的性能直接關係到用戶體驗。
4.2 VDF的實際效果
VDF作為時間證明的技術選擇是有道理的,但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4.2.1. 硬件依賴性:不同硬件的計算能力差異可能導致時間預測不準確
4.2.2. 網絡延遲:在分佈式環境中,網絡延遲可能影響VDF的同步效果
4.2.3. 能耗問題:持續的SHA-256計算並不算環保
4️⃣ 與競品對比
和Arweave相比,Irys的雙重賬本設計更加靈活,但也更複雜。Arweave的一次性付費永久存儲模式簡單直接,而Irys的分層存儲需要更複雜的數據遷移邏輯。
和Filecoin相比,Irys更注重數據的實際可訪問性,而不僅僅是存儲證明。
和IPFS相比,Irys試圖解決IPFS缺乏激勵機制的問題,但代價是引入了複雜的區塊鏈共識機制。
5️⃣ 現實挑戰與前景
從技術角度看,Irys的設計有一定的創新性,特別是VDF+PoA的組合和雙重賬本系統。但項目面臨的挑戰也很明顯:
5.1. 生態建設:去中心化存儲項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態建設,這不是技術能單獨解決的問題。
5.2. 激勵機制的長期穩定性:複雜的經濟模型在實際運行中能否保持平衡,還需要時間驗證。
5.3. 競爭激烈:這個賽道已經有不少成熟的競爭者,新項目需要有足夠強的差異化優勢。
聲明:
本文基於對Irys項目代碼的分析,重點關注了其技術架構和設計理念。作為一個正在開發中的項目,其最終的表現還需要在實際運行中驗證。文中的評價基於當前的代碼實現和設計文檔,不構成投資建議。
查看原文


5,570
30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