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原本想發一篇 FN 編譯文章的筆記,然而突發膽囊炎和眼周毀容級過敏直接跑了兩天醫院,這會兒終於能靜下心整理了。讀完全文,感受是彷彿置身於黎明前的黑暗,此刻是迷茫冰冷的,但又無比確信曙光終將到來。我個人近兩個月的困惑也想通不少。💡💡💡 現狀: 加密行業正在經歷殘酷的轉型期。當機構資本開始進入,行業的核心邏輯已經從「敘事」轉向「經濟可持續性」,無法創造真實收入的項目正在加速被淘汰。 其中 L1 生態,DeFillama 數據顯示,當前 300 多個區塊鏈網絡中,僅有 7 個日手續費超過 20 萬美元,更不提 L2; 自 2024 年陸續上線代幣的「當紅」項目多數已暴跌 90%; 項目僅依賴空投補貼、代幣炒作等運營方式,過度追求營銷噱頭難持續,只會更嚴重背離代幣價格和經濟基本面。 ... ... 🌱🌱🌱 通過案例揭示三大趨勢: 1. 代幣不再是必需品,不發幣的實用型產品同樣成功。 如 Phantom 錢包憑藉 Solana 生態佈局年收入超 4 億美元;MetaMask 等老牌產品無代幣仍持續盈利;交易工具 Axiom 單日手續費達 180 萬美元;(這裡補充想說,這一輪華人項目 @gmgnai 也是成功的代表案例之一呢; 新項目更傾向先建立收入再考慮代幣化; 2. 資本流向重構,傳統機構開始收購細分市場龍頭。 如對沖基金關注 Aethir。 @AethirCloud 瞄準 AI 算力短缺痛點,搭建 GPU 租賃市場,去年年底至今累計收入約 7800 萬美元並實現盈利; 另外,傳統機構估值標準轉向使用市銷率(P/S)等財務指標。該數值越低通常越健康,比如 Aave 健康值約為 40倍,而泡沫項目可高達 1000 倍; 3. 細分賽道統治力優於泛生態競爭,在「小池塘」做霸主,比在紅血市場中燒錢更加可持續。 如 Maple 吃透機構借貸, @maplefinance 專注服務傳統銀行忽略的機構借貸需求,僅用 3000 萬美元成本管理 12 億美元資產。 總結: 對創業者的啟示:放棄「思維慣性」的舊模式,深耕可收費的垂直場景。行業陣痛期後,最終存活下來的將是那些把經濟模型置於敘事之上的務實者。 對投資者而言,需警惕無真實收益、無用戶基礎、無細分定位的「三無代幣」。 最後筆者也拋出疑問,我們是否都能清醒應對這一轉變?如同人生許多關鍵問題,唯有時間能揭曉答案。 牆裂推薦閱讀原文。👇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