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 的下一站:@Arbitrum 正在成为「机构级玩法」的试验场
说实话,现在很多人对 Layer2 的认知还停留在「便宜版以太坊」的阶段,觉得它就是个提速降费的过渡方案。
但如果你仔细看看 @Arbitrum 上冒出来的项目,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正在长出一些「非典型 DeFi」的东西——比如前几天刚聊完的 Tender,搞的是机构级 RWA 清算,今天又发现一个叫 @ionprotocol 的协议,直接把传统金融里的「回购市场(Repo)」搬上了链。
Ion 的模式其实很「老钱」:它做的是链上国债的抵押借贷,但加了个回购协议(Repurchase Agreement)的玩法。简单来说,你可以把持有的美国国债凭证(比如 Ondo 的 OUSG)抵押给 Ion,借出稳定币,同时约定未来某个时间点以固定利息买回国债。这种「带期限的抵押借贷」在 TradFi 里是万亿级别的市场,银行和对冲基金天天玩,但 DeFi 里几乎没人碰——因为太「不 crypto」了。
但 Ion 的数据很有意思:上线 3 个月,TVL 冲到 2 亿美金,日均回购交易量破千万。这说明什么?Arbitrum 的生态已经开始吸引「非 meme 资金」了。那些嫌以太坊主网贵、又嫌 Solana 太「零售」的机构玩家,正在把这里当成试验场。
更骚的是 Ion 的扩展路线:他们接入了 Chainlink 的 CCIP,直接把回购市场跨链化。比如你在 Arbitrum 抵押国债借 USDC,然后通过 CCIP 把资金甩到 Base 链上冲某个新项目,到期再自动清算还款。这种「传统金融工具+跨链杠杆」的组合,完全是给对冲基金量身定做的玩法。
为什么是 Arbitrum?三个字:生态位真空。以太坊主网太贵,Solana 太赌场,而 Arbitrum 有足够多的机构级基础设施(比如 Gelato 的自动化、Chainlink 的预言机),又有比 Polygon 更强的 DeFi 原生社区。看看最近冒头的项目就懂了——Tender、Rho、Ion,全是在填「复杂金融需求」的坑。
或许下一轮周期的叙事,早就不是「哪个链的 meme 更疯」,而是「哪条链能先把 TradFi 的骨头啃下来」。至少现在看来,Arbitrum 已经蹲到了一个不错的起跑位。
#Animayhem #Arbitrum #Web3Gaming #AIgaming

3.37万
51
本页面内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欧易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对此类材料主张任何版权。该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欧易观点,不作为任何形式的认可,也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或购买或出售数字资产的招揽。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此类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不准确或不一致。请阅读链接文章,了解更多详情和信息。欧易不对第三方网站上的内容负责。包含稳定币、NFTs 等在内的数字资产涉及较高程度的风险,其价值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请根据自身财务状况,仔细考虑交易或持有数字资产是否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