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L 攻擊者如何利用 Hyperliquid 的規則,給所有 DEX 上了價值千萬美元的一課?

撰寫者:Carrot

這不是駭客,這是陽謀

前兩天,一場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精準狙擊」在 Hyperliquid 上演,主角是名為 $XPL 的代幣。 最終,攻擊者僅用不到 20 萬美元的成本,就撬動了一場大規模的空頭清算,獲利超過千萬美元。

最關鍵的是:這不是一次駭客攻擊,攻擊者沒有利用任何代碼漏洞。

相反,他利用的是 DEX 最引以為傲的特性——完全的透明度。 這是一場在陽光下進行的、完全符合協定規則的獵殺。 這起事件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當前所有鏈上交易所(DEX)光鮮外表下的結構性軟肋。

第一部分:攻擊三部曲:獵殺是如何發生的?

要理解這次攻擊,你得先知道永續合約交易所的一個核心機制:喂價(Price Feed)。 簡單說,合約平臺需要一個「真實價格」來判斷誰賺了、誰虧了、誰該被強制平倉(清算)。 這個「真實價格」通常來自外部,比如鏈上的現貨市場。

攻擊者的劇本,就是圍繞這個「餵價」機制展開的三部曲:

第一步:尋找完美的獵物
攻擊者找到了 $XPL。 這個代幣的完美之處在於:它的永續合約在 Hyperliquid 上有交易量,但它的現貨,幾乎全部集中在 Arbitrum 鏈上一個名為 Zebra 的小交易所里,而且流動性極淺。 這意味著,只需要很少的錢,就能把現貨價格拉到天上去。

第二步:污染價格來源
根據鏈上數據,攻擊者用大約 18.4 萬美元的 WETH,在 Zebra 上瘋狂買入 XPL 現貨。 結果立竿見影,現貨價格在短時間內被拉高了近8倍。 Hyperliquid 的喂價機制參考了這個現貨價,於是,合約里的「真實價格」被成功污染,被人為地推向了一個荒謬的高度。

第三步:收割空頭大軍
當合約價格異常飆升時,所有做空的頭寸都被迫面臨清算。 在 Hyperliquid 這樣一個訂單簿完全透明的平臺上,誰在哪個價位會被清算,幾乎是半公開的秘密。 攻擊者看著這張「清算地圖」,精準地將價格推過了引爆點。 大量空頭被強制平倉,而早已埋伏好的攻擊者,則輕鬆地接走了這些帶血的籌碼,最終獲利約 1500 萬美元

第二部分:DEX 的『完全透明』,究竟是優點還是詛咒?

這次事件引發了一個靈魂拷問:DEX 引以為傲的透明性,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一個詛咒?

它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透明意味著公平、可驗證、沒有暗箱操作。 但在攻擊者眼中,透明的訂單簿就是一張攻擊地圖,自動化的智能合約就是一個自動行刑的劊子手。

協定是中立的,它無法分辨善惡。 只要你按規則出牌,它就忠實執行。 這種「絕對中立」在面對低流動性市場時,就成了巨鯨的提款機。 這也是為什麼,在這樣赤裸裸的攻擊面前,協定本身無能為力。

第三部分:那,躲回 CEX 就安全了嗎?

既然 DEX 這麼危險,回歸 CEX 的懷抱如何?

CEX 確實有它的「防火牆」。 嚴格的 KYC、內部風控團隊、價格限制機制,都能有效提高這類攻擊的難度。 想在幣安(Binance)上用 20 萬美金操縱一個幣種的合約價格,幾乎是天方夜譚。

但這就安全了嗎? 不。 CEX 只是把風險從「透明的惡」變成了「看不見的惡」。

在 DEX 上,規則是公開的,風險是可計算的。 而在 CEX,你面對的是一個黑箱。 你最大的風險,不再是外部的狙擊手,而是交易所本身。 FTX 和 Alameda Research 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當監守自盜發生時,你將一無所知,直到一切歸零。

所以,問題的關鍵從來不是 DEX 和 CEX 哪個更好,而是如何吸取兩者的教訓,創造一個更進化的物種。

第四部分:從架構底層尋找答案-以 QuBitDEX 為例

$XPL 事件告訴我們,僅僅把交易搬到鏈上是遠遠不夠的。 行業的未來,必須從架構層面去解決這些根本性的問題。

首先,喂價機制必須進化。 單一、低流動性的現貨市場,絕不能成為決定數千萬美元頭寸生死的唯一依據。 例如 QuBitDEX 從設計之初就在探討並確立的核心原則之一,通過聚合多個頭部 CEX 的深度數據流,並結合時間加權平均(TWAP)機制,從根本上讓污染價格的成本呈指數級上升。

其次,絕對的透明需要被重新思考。 是否有一種可能,既能保證結算的可驗證性,又能保護交易者的策略隱私? 這也是 QuBitDEX 正在通過其原生 Layer-1 的 ZK 相容性所探索的方向。 像鏈上暗池(dark pool)這樣的混合型交易模型,可以在不犧牲去中心化信任根基的前提下,有效防止惡意狙擊。

最後,協定本身必須變得更「聰明」。 它需要具備原生的風險管理能力,而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執行者。 研讀 QuBitDEX 白皮書所描述的架構中,其原生的 AI 層被設計為一個實時的風險引擎,能夠動態分析市場,識別異常交易模式,併為協定級的風險控制提供依據。 這種將風險管理內置於協定 DNA 中的做法,代表了 DEX 架構的一個重要演進方向。

最終結論

XPL 事件給所有人上了一堂價值千萬美元的課:下一代的 DEX,不能再是簡單的鏈上複刻版。 行業的未來,屬於那些能夠深刻理解並解決這些結構性脆弱點的協定。

真正的創新,來自於那些能將 CEX 成熟的風險控制理念,與 DEX 可驗證、去中心化的精神內核進行深度合成的平臺。

 

查看原文
6,867
0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