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種感覺,區塊鏈公鏈和 AI 大模型有點像,都在大量重複建設,都是這兩個行業的底層,用 GPT 討論了下,還挺深刻:
一樣的地方
1. 都是通用基礎設施,競爭不可避免。
無論是大模型還是公鏈,本質上都屬於底層通用技術。這類技術的核心特徵是:高進入門檻 + 高潛在回報 + 生態型競爭。因此每個國家、公司、基金都希望擁有自己的版本,即使底層相似,也必須重做一遍才能形成獨立控制力。
2. 都存在“重複建設”,但源於合理動機。看似重複,其實是技術、算力、合規和利益的必要分化。大模型各家在相同架構(Transformer)下重新訓練,是因為數據私有化、算力分佈、微調方向都不同;公鏈項目在 EVM 兼容的前提下再造,是因為要滿足不同的性能、監管和經濟模型。“重複”反映的不是浪費,而是體系多樣化的自然結果。
3. 都在從“造技術”轉向“造生態”。
技術門檻已經被攻破,真正的競爭焦點轉向生態整合與用戶留存。大模型比拼應用生態(Copilot、AI Agent、企業嵌入場景);公鏈比拼資產生態(DeFi、RWA、L2擴容、遊戲應用)。技術同質化後,生態能力決定長期差距。
不一樣的地方
1. 技術架構的集中度不同。
大模型趨勢是算力與能力集中化——領先者數量在減少,模型規模和推理成本極高,最終形成少數巨頭格局;公鏈則是模塊化和分層化——以太坊成為底層共識層,上面出現大量L2、L3和應用鏈,形成網絡化競爭結構。
2. 開源在兩者中的作用不同。
開源模型(如LLaMA、Mistral)主要降低了入門成本,但沒改變算力和數據集中化格局;而公鏈的開源(OP Stack、Polygon CDK)則真正擴大了主權與經濟創新的空間,讓更多團隊能在以太坊框架上構建新生態。
3. 商業邏輯的落地方向不同。
大模型的主線是服務商業化——API訂閱、企業方案、垂直集成;公鏈的主線是資本金融化——代幣激勵、生態投資、流動性經濟。前者靠現金流驅動,後者靠資產定價驅動。
總結
> 大模型和公鏈確實相似:都在重複建設底層、爭奪生態主導權。但路徑已分化:大模型趨向中心化、商業化複用開源,公鏈趨向模塊化、去中心化複用以太坊。一個追求智能的統一,一個追求價值的多元。
查看原文1.86萬
71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