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bitrum :從課堂作業到擴容之王的傳奇故事」
#區塊博士講講web3背後的故事
緣起:三位學者的"不務正業"
故事要從2015年的一間普林斯頓課堂說起。當時的計算機科學教授Edward Felten在講授一門本科課程時,突發奇想地把"把以太坊搬到鏈下"當作期末項目佈置給學生。誰也沒想到,這個看似天馬行空的課堂作業,後來竟成為了價值數十億美元 @arbitrum 項目的雛形。
這位Felten教授可不是普通人物,他曾是奧巴馬政府的副CTO,從2011年就開始研究區塊鏈經濟學。在白宮工作期間,他深刻意識到擴容將是智能合約走向大眾的最大瓶頸,立志要讓智能合約"像早期互聯網一樣可交互"。
與他攜手的兩位夥伴同樣不簡單!Steven Goldfeder是研究隱私貨幣的加密學博士,對"可擴展且可隱私"的智能合約近乎癡迷;Harry Kalodner則是專攻區塊鏈經濟激勵機制的博士生,後來成為2018年USENIX重磅論文的第一作者。
@arbitrum @arbitrum_cn @KaitoAI
#區塊博士講講web3背後的故事



學術突破:一篇改變行業的論文
2018年8月,三人在USENIX安全會議上發表了那篇具有歷史意義的論文《Arbitrum: Scalable, Private Smart Contracts》,首次提出了AVM(Arbitrum虛擬機)與挑戰-仲裁機制。這不是普通的學術論文——它是第一個公開可查的完整rollup技術藍圖。
有趣的是,當Pantera Capital想要投資時,要求團隊必須把論文代碼在AWS測試環境中跑通。Goldfeder接下了這個挑戰,48小時不眠不休地修復兼容性bug,最終成功拿到了term sheet。這份3.7百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標誌著 @arbitrum 從純學術研究正式走向商業化。


技術路線的關鍵抉擇
在擴容方案百花齊放的2019年,為什麼 @arbitrum 選擇了Optimistic Rollup而不是當時學術界更熱門的Plasma或ZK方案?
答案藏在創始團隊的深度思考中:他們認為在以太坊PoW時代,Fraud Proof比ZK證明能更快落地。更重要的是,Arbitrum設計的多輪爭議遊戲可以用WASM運行,讓驗證代碼用通用語言開發而非定製彙編,這為長期維護奠定了基礎。
這個技術選擇後來被證明是明智的。 @arbitrum 採用的多輪交互式Fraud Proof可以將爭議範圍縮小到單條指令,而競爭對手Optimism的單輪Fraud Proof雖然速度快但費用更高。


"擴容大戰":開放vs漸進的正面對決
2021年的L2大戰堪稱區塊鏈史上最激烈的技術競爭之一。當Arbitrum在8月31日正式開放主網時,選擇了"大開放"策略——一次性開放400+個DeFi項目部署,24小時內就吸引了290萬美元的TVL。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Optimism仍採用白名單模式,只有少數協議可以使用。這種"開放式生態vs漸進式上線"的對決,最終以 @arbitrum 的勝利告終。截至2025年8月的實時數據顯示: @arbitrum 日交易量296萬筆,活躍地址42萬,TVL達41.2億美元,全面領先Optimism。
主網啟動當天還有個有趣的細節:Felten在辦公室飲水機上貼了"Nitro Fuel"的標籤,暗示未來的升級計劃。這個梗一直延續到2024年,還會出現在官方博客中。

DAO治理的"翻車"與自救
2023年3月16日, $ARB 代幣的發佈本應是 @arbitrum 的高光時刻,卻變成了一場治理風波。基金會宣佈12.75%(10億枚)的代幣進行空投,同時將 Arbitrum One/Nova轉為DAO治理。
但首個提案AIP-1卻要求基金會先動用7.5億枚 $ARB ,引發了社區"先花錢後表決"的強烈爭議。面對社區的反對聲浪,基金會最終被迫拆分提案、引入4年鎖倉機制,並將提案門檻從500萬ARB降至100萬ARB。
這次"翻車"反而展現了去中心化治理的自我糾錯能力。

技術突破:"阿波羅計劃"級別的升級
@arbitrum 的技術發展史上有三個關鍵突破點,每一個都堪稱里程碑:
1. Nitro升級(2022年8月31日):被團隊自豪地稱為"L2的阿波羅計劃"。這次升級換用WASM內核加calldata壓縮,官方宣稱吞吐提升7-10倍,費用大幅下降。最戲劇性的是,整個網絡停機遷移在一天內完成,沒有出現任何重大問題。
2. Orbit發佈(2023年10月):允許任何項目用Nitro堆棧發佈自定義L3。CEO形容這是"讓開發者可以自行擁有DAO級別的功能"。
3. Stylus上線(2024年8月):在EVM旁並行運行WASM VM,開發者可以用Rust/C/C++寫智能合約。官方案例顯示,複雜加密算法的gas成本顯著降低。

從學者到領跑者
回望這段傳奇歷程, @arbitrum 的成功並非偶然。從2015年的課堂作業到2025年的擴容之王,這個項目完美詮釋了"學術驅動→資本助推→生態飛輪"的發展路徑。
三位創始人深厚的學術背景讓他們能夠在技術路線選擇上保持前瞻性,而對以太坊生態的長期信仰則讓他們在激烈競爭中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每一次關鍵抉擇——無論是多輪Fraud Proof的技術選擇,還是"大開放"的上線策略,亦或是DAO治理風波後的自我糾錯——都體現了這個團隊既冒險又務實的特質。
正是這一連串看似不經意卻又精準的抉擇,讓 @arbitrum 在群雄逐鹿的L2戰場上脫穎而出,成為了以太坊擴容故事中最精彩的章節之一。

1.97萬
74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