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4 日,Bitcoin.com 發佈深度報道《From Wall Street to Wallets: ARK DEFAI Redefines the Architecture of Finance》,聚焦一個被稱為“去中心化智能文明框架”的實驗 —— ARK DEFAI。該項目由一群具 Lido、Olympus DAO 與 ChatGPT 開發背景的匿名貢獻者組成,嘗試將 AI 治理、DAO 協議與模塊化結構融合成一個新型的數字協調系統。
報道指出,ARK 並非一個單一產品或收益協議,而是一個模塊化、可升級、以 AI 為決策輔助的協調層(Coordination Layer)。其核心價值不在於取代金融機構,而是重構協議如何承擔信任與決策的責任。
“We’re not just redesigning financial incentives—we’re rethinking the very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oordination.”
—— Carmelo Ippolito,ARK DAO 核心貢獻者
模塊經濟:從國庫控制邏輯轉向 AI 驅動的自我調節系統
ARK 所提出的經濟系統是一種以模塊為單位組成的智能邏輯網絡,不再依賴傳統的國庫管理或線性發幣策略。其結構包含五大模塊:
-
EM(Emission Manager):根據用戶參與與協議負載調整發幣量
-
RBS(Range Bound Stability):算法維持代幣價格在預設範圍內波動
-
YRF(Yield Revenue Feedback):將協議收益用於回購或發幣節奏調節
-
MCL(Minting Cap Limit):動態控制代幣供應上限,防止通脹過熱
-
RCM(Runway Control Module):結合預測模型,根據可持續性調整激勵強度
這套模塊系統具備即時響應能力,並通過 AI 模型參數反饋驅動協議邏輯進化。每一模塊都可獨立治理、調整與替換,形成真正的“參數化制度”設計。
治理不只是表決,而是協議行為的共創與訓練
ARK 所提出的治理模型建立在可訓練邏輯之上。社群不只是對提案投票,而是與 AI 模型共同協作,參與整體邏輯系統的優化。
治理參與者可通過:
-
ARK Power NFTs:取得時間加權的治理影響力
-
AI 審核流程:提案先經語義與邏輯風險篩選,再進入社群表決
-
模擬工具:以數據模擬決策後果,提升提案預測性
-
聲望治理模型:根據行為軌跡與參與深度提升治理權重
這使得治理過程不再是一場“投票行為”,而是一場集體訓練協議模型行為的創作過程。
ArkLand:讓協議不止於金融,而走進社會模型建構
ARK 進一步延伸其邏輯至應用層,推出 ArkLand —— 一個由模塊化 AI 控制的數字社會雛形,涵蓋五大領域:
-
Arkonomics:可訓練的金融代理與策略模塊
-
Edunet:AI 輔助學習、語言理解與技能教練
-
Vitality:生活管理、健康習慣建模與行為強化工具
-
Connect:NFT 鏈上社交與內容互動代理
-
Creator Layer:無代碼 AI 模塊構建與治理模塊分潤系統
每一模塊都能由使用者訓練、調整與治理,構成一個高可組合性的模塊文明測試場。
從金融協議到協調系統:ARK 所開啟的敘事層級邁進
ARK 所推動的設計觀念,是將協議由“金融產品”轉化為一種邏輯制度載體。在這一敘事視角下:
-
協議不只是應用,而是公共邏輯基礎設施
-
治理不只是表決,而是模型與制度的共訓練
-
經濟模塊不是回報分配工具,而是參數驅動的秩序調控網絡
-
應用層不是服務前端,而是協議社會學的模塊實驗場
這樣的設計為 Web3 世界帶來了一種可持續、有機演化、模塊治理的新協議原型。當協議本身開始具備觀測、適應與決策的能力,它便不再只是“去中心化交易平臺”,而是具備協調秩序、制度建構與文明共識潛力的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