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的EVM崛起,在性能與生態之間重寫增長曲線
ETH 在新的財庫敘事下接近歷史新高,而以 Stripe、Circle 為代表的傳統金融勢力紛紛宣佈入局打造自己的 Layer1,EVM 生態近期可謂風光無兩。
伴隨以太坊生態的開發工具、流動性和用戶網絡逐漸成為行業默認,對 EVM 的兼容性已經從錦上添花變成了基礎配置。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曾以高性能訂單簿鏈聞名的 Sei 選擇了另一條路徑。 本文將回顧這一年中 Sei 從技術升級到生態擴張的關鍵節點並探討它在多鏈格局重塑下的長期競爭力。
EVM 升級與基礎設施對接
2024 年年中,Sei 啟動了 V2 升級,正式將並行化 EVM 引入主網。 在架構層面,它保留 Cosmos SDK 的底層模塊化優勢,同時開放與以太坊應用的無縫交互,既不割裂已有的網絡共識和治理機制,又打通了與全球最大智能合約生態的橋樑。 這一動作在當時的多鏈環境中頗為逆勢——絕大多數公鏈在收縮研發節奏,Sei 卻在性能與兼容性之間做了加法。
升級的配套舉措之一是與 EVM 生態基礎設施 MetaMask 建立錢包兼容合作,作為全球使用最廣的錢包入口,MetaMask 的接入極大降低了用戶遷移和資產管理的門檻,讓原本停留在以太坊、Arbitrum 等鏈的用戶,幾乎零學習成本地進入 Sei。
緊隨其後,VM 生態最頭部的區塊瀏覽器 Etherscan 正式上線 Sei,為 Sei 用戶和開發者定製 Seiscan 區塊瀏覽器。 這不僅是開發者工具鏈完善的重要標誌,也意味著鏈上數據透明度將與以太坊主網看齊,為調試、審計和分析提供了統一的標準接口。 與其說這是被動的轉向,不如說是 Sei 在多鏈格局重塑中的一次主動卡位——通過性能、錢包入口和數據可視化三條路徑,同時拓寬了開發者覆蓋面和流動性半徑。
自 Sei V2 上線以來,Sei 生態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日活用戶從 1,300 飆升至近 90 萬,日交易量從 5.7 萬筆增長到 165 萬筆,TVL 從 1 億美元攀升至近期峰值 6.87 億美元。 對於一個曾深扎在 Cosmos 世界、卻主動向更大生態開放的公鏈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