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支付」,從 Crypto 到 TradFi,穩定幣的更大敘事是什麼?
撰文:imToken
義烏,USDT,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名詞,如今正在被放到同一個語境裡。
作為「世界小商品之都」,過去義烏商戶要把商品賣到中東、拉美、非洲,往往需要經過層層代理銀行轉賬,不僅時間長、費用高,還常常遇到資金滯留的風險。
而近年來,情況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據華泰證券研報顯示,在義烏,穩定幣已成為跨境支付的重要工具之一,買家只需在手機上完成轉賬,幾分鐘之內資金即可到帳,Chainalysis 更是估算,早在 2023 年義烏市場鏈上穩定幣流動已經超過百億美元。
雖然 21 世紀經濟報道後續調研指出,義烏大多數商戶未聽說過且不瞭解穩定幣,僅個別商戶支持穩定幣收款,但這恰恰說明它尚處於早期階段,卻已顯示出擴散趨勢。
換句話說,穩定幣正在成為全球小微貿易商跨境收款的「新型美元」——支付,不僅是穩定幣的起點,更是它們進入全球金融體系的最直接切口。
01 從「支付」,到「全球支付」
穩定幣發展至今,應用場景已經多元化:有人用它參與 DeFi 挖礦,有人用它賺取利息,還有人將其作為抵押資產。 但在這些用途背後,支付始終是最核心的功能。
尤其是在跨境支付場景的「全球支付」,更是穩定幣與傳統金融形成鮮明對比的場景。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即 SWIFT)系統一直是跨境交易的核心支柱,但在現代金融需求下,其低效已難以為繼——一筆跨境匯款往往要經過多家代理銀行,手續繁瑣、結算緩慢,可能需要數天才能完成,而在此期間,層層加收的手續費讓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對於依賴現金流的企業,或是需要匯款回家的個人用戶來說,這些延遲和成本幾乎難以承受。 說白了,儘管 SWIFT 仍有全球影響力,但它並不是為數字經濟的高效率需求而設計的。
在此背景下,穩定幣則提供了一條快捷、低成本、無國界的替代路徑。 它們天然具有低成本、無國界、實時到賬的屬性,一筆跨境轉賬,無需層層代理,只要幾分鐘就能完成,手續費也因網絡差異而顯著降低。
例如目前主流以太坊 L2 網絡上的 USDT/USDC 等穩定幣轉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