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月上漲8倍,谷歌光環與千萬TPS豪言加持,新型L1 Keeta是潛力股還是炒概念?

單月上漲8倍,谷歌光環與千萬TPS豪言加持,新型L1 Keeta是潛力股還是炒概念?

作者:Frank,PANews

加密市場從不缺“屠龍勇士”的故事,而近期的Keeta Network,無疑是那個試圖再次揮劍斬向支付領域“不可能三角”的最新挑戰者。 憑藉「千萬TPS」、「內置合規」等高調敘事,及其代幣KTA自5月以來最高8倍的驚人漲幅,Keeta迅速聚攏了市場的目光與資本的追捧。

然而,在這耀眼的谷歌前CEO投資光環之下,Keeta究竟是名副其實的潛力獨角獸,還是又一場精心編織的「空氣盛宴」?

千萬TPS,是噱頭還是實力

Keeta Network自我定位為一個革命性的Layer-1解決方案,旨在統一全球支付網路並賦能RWA的高效流轉。 其核心技術目標包括:實現高達1000萬TPS的交易處理速度、400毫秒的交易最終確認時間、極低的交易費用(官方稱僅需幾美分),並原生集成多代幣支援、可擴展許可權系統、原子交換以及通過X.509證書實現的數位身份與KYC/AML合規框架。 部分早期資訊甚至提及過5000萬TPS的更高目標。

在探討實現可能性之前,我們或許需要瞭解下1000萬TPS是何種概念? 對比傳統支付巨頭,例如支付寶在「雙十一」等峰值期間公佈的交易處理能力約為每秒54.4萬筆,Visa全球網路的平均處理量約為每秒數千筆,峰值可達數萬筆。 Keeta宣稱的1000萬TPS,不僅遠超這些中心化支付巨頭,也大幅領先於現有主流公鏈(如Solana宣稱約6.5萬TPS)。

如此巨大的數量級差異,不禁讓人對其技術指標的真實性與可實現性產生疑問。 這究竟是區塊鏈底層原始吞吐能力的理論上限,還是經過市場驗證的應用層處理能力?

從技術路線上看,Keeta白皮書闡述其採用了dPoS共識機制與一種“虛擬有向無環圖”(virtual DAG)的混合架構。 dPoS機制本身在EOS、Tron等公鏈中已有廣泛應用,其優勢在於高效率,但潛在風險是可能因區塊生產者數量有限而導致一定程度的中心化。 DAG結構,如IOTA、Nano等專案曾嘗試,理論上具備高併發處理和解決傳統區塊鏈線性確認瓶頸的潛力。 學術研究普遍認為DAG為基礎的共識演算法擁有更高吞吐潛力,但也面臨計算開銷大、確認規則複雜、特定攻擊脆弱性等挑戰。

Keeta聲稱其“虛擬DAG”是創新設計,但具體如何克服上述挑戰並實現千萬級TPS,在白皮書和現有技術文檔中主要提供了設計理念和目標,但沒有表明更多實現細節和成果。

這種技術路線在理論上存在實現所謂千萬TPS的可能。 但似乎依然不太可能打破“不可能三角”的限制,即極高的效率之下,需要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的妥協和削弱。 在Keeta白皮書當中公佈的測試結果顯示,最大的測試TPS達到1300萬,不過參與測試的節點僅有5個。 這種環境下測試出的結果是否具有參考價值目前仍存在較大的疑問。

一言蔽之,Keeta的技術宣傳充滿了誘惑力,但目前仍像一個精美的“黑箱”。 在核心數據得到驗證、代碼接受嚴格審視、治理模型清晰化之前,市場的狂熱,或許更多源於對其“潛力”的豪賭,而非對其實力的確認。

市場熱浪背後的資本與運營魅影

當前,Keeta測試網已經上線,PANews試圖通過測試網瀏覽器瞭解其性能和相關數據。 從測試網目前的運行狀態來,目前的TPS基本維持在5000以下。 顯示的交易筆數已經超過了8.9億筆,但沒有更多信息顯示這些測試數據來自哪些應用,以及目前測試網的節點有幾個。

那麼,這樣一個在關鍵數據上略顯「迷霧重重」的項目,為何能在短期內引發市場如此高的關注度,尤其是其代幣KTA在2025年5月經歷的暴漲行情?

最直接且被廣泛引用的原因無疑是前谷歌CEO Eric Schmidt 的投資與背書。 2023年,Eric Schmidt和風險投資公司Steel Perlot領投了Keeta高達17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並擔任項目顧問。 此外,Keeta CEO Ty Schenk也曾是Steel Perlot的合夥人。 這一「谷歌光環」為Keeta迅速提升了知名度和市場信任度。 直到近期,Keeta通過「千萬TPS+谷歌CEO背書+悄無聲息TGE」的多重Fomo背書才開始引發市場關注。

2025年3月,Keeta的治理代幣在Base鏈上以沒有提前公佈任何信息的情況下悄然上線。 起初社區認為這是又一個專案方官方媒體被盜的事件。 但隨後的官方回應和證明這的確是官方上線的代幣。 其創始人表示之所以採用這種上線方式,是因為沒有考慮過市場行銷。 但實際上,這種類似MEME幣的上幣方式卻引發了市場的討論(當人們在無數個速戰速決的MEME盤當中發現一個有背景的VC專案時會更覺得意外)。

從5月6日開始,KTA代幣開始迎來大幅拉升,從最低0.1最高拉升至0.83美元,漲幅最大超過8倍。 但似乎社交媒體上關於KTA的上漲原因並沒有清晰的來源,而是大量的因行情暴漲引發的價格討論,以及模棱兩可的未來預期。

潛力背後的隱憂

一個項目的長期價值,終究要回歸到基本面。 Keeta的團隊配置,也是典型的精英派。 CEO Ty Schenk有BrainBlocks的創業經歷,CTO Roy Keene則出身AWS與Nano基金會,公開信息顯示Roy Keene因對Nano機構採用和激勵機制的理念差異而離開。

但審視其社區生態與市場透明度,Keeta的表現則略顯複雜。 官方社媒管道雖已建立,但相較於其市場熱度,社區的活躍度和開發者參與度似乎並未完全匹配。 截止5月20日,Keeta的官方推特粉絲數約為1.2萬個。 且在官方的發佈資訊中,大批量的內容是關於其技術目標的表態,而關於其他合作機構的內容則寥寥。

除此之外,KTA代幣除了上線幾個主流DEX之外,在其他的一些主流交易所當中還沒有上線。 當然也不排除潛在的上幣機會是誘使KTA代幣上漲的一個原因。

而關於代幣經濟學,根據其官方的資料顯示,分配給社區的部分是50%,TGE階段解鎖80%。 剩餘的將通過48個月解鎖。 但在TGE之前由於並未明確社區激勵的方案和標準。 因此這部分代幣具體的控制方是誰,目前仍未可知。 截至5月20日,KTA有7.2萬個持有者,不少大戶位址的代幣是有智能合約分配,而非交易獲得,但這種代幣獲得是通過什麼理由目前仍不得而知。

綜合評估,Keeta在資方背景、技術敘事和團隊經驗方面,具備了成為“潛力股”的某些要素。 但其在資訊透明度、核心技術驗證、社區生態建設以及長期風險控制等多個層面,仍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確定性。 這些「隱憂」若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再亮麗的光環,也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Keeta目前呈現出潛力與風險並存的複雜態勢。 它既可能是一匹顛覆行業的黑馬,也可能因無法兌現承諾或在激烈的公鏈競爭中未能有效突圍而歸於平庸。 投資者和市場觀察者在關注其帶來的機遇時,亦需清醒認識到其背後潛藏的風險與尚待解答的諸多疑問。 Keeta的未來,取決於其能否將技術目標穩步轉化為現實,這條價值實現之路,註定任重而道遠。

查看原文
4.62萬
1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