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覺得 FHE 還沒到爆發的時候 最近看了很多關於 FHE(全同態加密)的文章,Multicoin 領投 Zama 7,300 萬美元的時候還豪言:「ZKP 已是過去,未來屬於 FHE。」 說實話,我被這句話震撼了。 但震撼過後,我冷靜下來想了想:FHE 真的準備好了嗎? 我的答案是:還沒有。 ZK 為什麼能爆發?因為有經濟需求 我先說說 ZK 為什麼能火起來。 很多人以為 ZK 火是因為「隱私保護」,但這不是根本原因。 ZK 火起來的根本原因是:它能幫以太坊省錢。 以太坊需要擴容,確立了 Layer 2 路線,而 ZK Rollup 可以把大量交易數據壓縮成一個小小的證明,傳回 L1。 這在經濟上有巨大價值。 所以,ARB、OP、zkSync、StarkNet 四大巨頭崛起,ZK 硬件加速、ZK 編程語言、ZK 模塊化……整個生態瘋狂內卷。 這不是技術推動的,是經濟需求推動的。 先有了「L2 需要高效傳輸數據到 L1」的需求,才激發了 ZK 的落地。 而不是「我們有 ZK 技術,來找個場景用用吧」。 這是拿著錘子找釘子,強行匹配,只會增加落地成本。 FHE 的問題:沒有找到剛需場景 現在回到 FHE。 FHE 的技術很牛,我不否認。 它可以讓加密後的數據直接參與計算,不需要解密。 這聽起來很酷,但問題是:誰需要這個? 我看了很多 FHE 項目的白皮書,他們列舉的應用場景無非是: 隱私交易 抗 MEV 更安全的網絡 防止第三方窺探 但這些都不是第一性需求。 為什麼? 因為 Web3 用戶其實沒那麼在乎隱私。 只有在隱私可以提供經濟價值時,用戶才會使用相關工具。 比如,黑客為了隱藏盜取資金,會使用 Tornado Cash。 但普通用戶只會用 Uniswap,因為 Tornado Cash 會付出額外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FHE 的加密成本,本身就是對鏈上孱弱運行效率的進一步折磨。 只有當這種拉高成本會帶來更顯著的收益時,保護隱私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可能性。 計算效率:FHE 的致命傷 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FHE 太慢了。 密文計算可能是明文計算的 1 萬到 100 萬倍以上。 即使是最先進的 TFHE 方案,Zama 現在的 TPS 也只有 5 左右,Inco 能做到 10 TPS。 10 TPS 是什麼概念? 以太坊主網的 TPS 是 15 左右,Solana 的 TPS 是 65,000。 FHE 鏈的速度,連以太坊主網都不如。 當然,Inco 說他們用 FPGA 硬件加速,可以把 TPS 提升到 100-1,000。 但這還是太慢了。 而且,硬件加速需要錢,需要時間,需要生態支持。 ZK 硬件加速是在蓬勃的市場需求下,被熱錢催熟的。 但 FHE 呢? 市場需求在哪裡? Elusiv 的教訓:做得早不如來得巧 我看到一個案例,讓我更加確信 FHE 還沒到時候。 Elusiv 是 2022 年起步的 Solana 上的「暗池」協議,用的就是 FHE 技術。 但 2024 年,Elusiv 停止運行了,代碼庫和文檔都被刪除。 後來他們改名叫 Arcium,拿到了新融資,轉型成「並行 FHE」方案。 這說明什麼? 說明單純的 FHE 隱私方案,市場不買賬。 用戶不願意為隱私付出額外的成本。 只有當 FHE 能降低成本或提升效率時,市場才會自發推動。 誰需要 FHE?機構,不是散戶 那麼,FHE 就沒有價值了嗎? 不是。 FHE 的價值在於機構級應用,而不是散戶。 比如,RWA 方向的債券發行和交易。 2023 年 6 月,中銀國際通過瑞銀,在香港向亞太客戶發行了「區塊鏈數字化結構票據」。 但神奇的是,找不到該交易的合約地址和分發地址。 為什麼? 因為機構客戶有使用區塊鏈的需求,但不想公開全部信息。 這時候,FHE 的密文顯示和直接交易特性,就比 ZK 更適合。 但問題是:機構市場有多大? 機構市場當然很大,但它不是散戶市場。 散戶市場是靠熱度、靠 FOMO、靠暴富神話推動的。 而機構市場是靠合規、靠穩定、靠長期價值推動的。 FHE 可能會在機構市場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它不會像 ZK 那樣在散戶市場掀起狂潮。 我的判斷:FHE 還在尋找自己的時刻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FHE 什麼時候會爆發? 我的答案是:當它找到一個「必須用 FHE,不能用其他方案」的場景時。 ZK 找到了這個場景:L2 數據壓縮。 MPC 找到了這個場景:AA 錢包的多籤方案。 但 FHE 還沒找到。 現在的 FHE 項目,都在做同一件事:搭建基礎設施,等待場景出現。 Zama 在做 fhEVM,讓開發者可以在 EVM 兼容鏈上部署 FHE 合約。 Inco 在做「通用隱私計算層」,提供 FHE 計算外包服務。 Fhenix 在做 FHE L2,希望成為以太坊的一部分。 這些都是好的探索,但都還沒找到殺手級應用。 我不是說 FHE 沒有未來,我只是說:FHE 的時刻還沒到。 它需要等待一個場景,一個「既要又要」的場景: 既要公開透明(區塊鏈的特性) 又要隱私保護(FHE 的特性) 而且這個場景的經濟價值足夠大,大到用戶願意為 FHE 的額外成本買單 當這個場景出現時,FHE 才會真正爆發。 我的行動 我會繼續關注 FHE,但不會 All in。 因為我知道,技術的成熟和市場的成熟,是兩回事。 FHE 的技術已經成熟了,從 2009 年 Gentry 提出理想格算法,到現在的 TFHE 方案,理論已經齊備。 但市場還沒準備好。 市場需要一個故事,一個能讓散戶 FOMO 的故事。 而這個故事,FHE 還沒講出來。 所以,我會等。 等 FHE 找到自己的故事,等市場準備好接納 FHE。 那時候,才是 FHE 真正的時刻。 @zama_fhe #ZamaCreatorProgram
查看原文
1.5萬
11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