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個觀察
2023 年,VC 圈突然開始瘋狂聊 FHE(全同態加密)。
當時我還挺困惑的:FHE 這個技術早在 2009 年就被提出來了,為什麼現在才火?
後來我明白了:不是技術突然成熟了,而是敘事需要它了。
ZK(零知識證明)主打擴容,FHE 就被包裝成「隱私的補充」。
但真正讓 FHE 火起來的,不是它和 ZK 的關係,而是市場從「Crypto Native」走向「圈外敘事」——AI、RWA、支付這些場景,才是 FHE 真正的舞臺。
FHE 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ZK 的配角(2023)
2023 年,FHE 在 VC 圈火起來,主要是因為它被定位成 ZK 的互補技術。
當時的邏輯是這樣的:
ZK 解決擴容問題(Layer2、Rollup)
FHE 解決隱私問題(鏈下-鏈上的複雜信息加密)
聽起來很合理,對吧?
但問題是:Crypto Native 的場景對 FHE 的需求其實不大。
鏈上交易、DeFi、NFT 這些場景,ZK 已經夠用了。FHE 的「加密計算」能力,在純鏈上場景裡找不到太多用武之地。
所以那個階段,FHE 更多是「概念熱、落地少」。
第二階段:場景拓寬(2024)
2024 年,市場開始從「原生敘事」(Layer123、鏈上資產)轉向「圈外敘事」(AI、RWA、支付)。
這時候,FHE 的需求才真正被激活。
為什麼?
因為這些圈外場景有一個共同特點:需要處理複雜的、敏感的、鏈下的信息。
AI:需要在加密狀態下訓練模型、處理數據
RWA:需要加密保護用戶的身份、資產信息
支付:需要加密保護交易細節、用戶隱私
這些場景,ZK 解決不了,只有 FHE 能做。
所以 FHE 從「ZK 的配角」變成了「圈外敘事的主角」。
第三階段:落地加速(2025)
現在,FHE 開始真正落地了。
賽道老大是 Zama,10 億美金估值,融了一批傳統 + Web3 VC。
Zama 提供的是整套技術底層,類似「FHE 界的 AWS」。
但有個細節很有意思:Zama 大概率不會發幣,走的是上市路徑。
這說明什麼?
說明 Zama 的目標客戶不是散戶,而是企業、機構、政府——這些客戶需要的是穩定的技術服務,而不是代幣投機。
落地方案中走得最遠的是 Mind Network,最近推出了鏈上報文加密,支持用錢包簽名生成密鑰,實現對用戶語義信息的端到端加密保護。
這個功能聽起來很技術,但實際應用場景很明確:RWA 和支付。
比如,你在鏈上做 RWA 交易,需要提交身份信息、資產證明,但又不想這些信息被公開——FHE 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技術敘事的爆發,需要對應場景
我一直相信一個邏輯:技術敘事的爆發,必須有對應的場景支撐。
沒有場景的技術,只是 PPT。
舉幾個例子:
Meme 讓 NFT 交易工具煥發第二春:Blur、Tensor 這些工具,原本是為 NFT 設計的,但 Meme 的爆發讓它們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Sol 的用戶涌入讓數據服務公司賺翻:Helius、QuickNode 這些節點服務商,因為 Sol 的用戶暴增而賺得盆滿鉢滿
RWA 如果爆發,FHE 會是最大受益者之一:因為 RWA 需要大量的數據加密和驗證
所以,FHE 的機會不在技術本身,而在它能服務的場景。
我的建議
如果你想關注 FHE 賽道,我的建議是:
別只盯著 Zama:Zama 不發幣,散戶參與不了
關注落地項目:Mind Network、Fhenix 這些真正在做應用的項目,可能有空投機會
看場景,不看技術:FHE 的機會在 RWA、AI、支付,而不是純鏈上場景
日拱一卒,慢慢來。
FHE 不是一夜暴富的機會,而是一個需要耐心等待場景爆發的長期賽道。
@zama_fhe #ZamaCreatorProgram
查看原文5,539
11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