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有沒有注意到,$BTC 有個挺有意思的小套路——
每次在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或者 PPI(生產者物價指數)這些大數據公布前,
它常常會先小跌一下,好像有點忐忑;
但數據一出來,要是數據比預期低了,
它立馬就拉升,漲得特別快;
反過來呢,如果數據爆出高於預期,通脹壓力變大,
比特幣又往下掉。
舉幾個例子說說:
🔹2024年3月美國公布的CPI數據是3.5%,高於市場預期,這導致市場對美聯儲加息的預期升溫,BTC價格當時短期內承壓。
🔹2023年11月的PPI數據高於預期5.2%,而市場預期是4.9%,比特幣短時間內也出現了回落。
這其實反映了市場對通脹和宏觀經濟的敏感度。
CPI、PPI是判斷通脹的重要指標,
通脹下降,市場風險偏好回升,資金更願意流入像比特幣這種資產;
通脹上升,央行可能加息收緊,資金緊張,
比特幣自然承壓。
我個人覺得,雖然比特幣本質上是去中心化資產,但在宏觀經濟影響面前,也難免跟傳統市場連動,尤其是在重要經濟數據發布前後。
所以,想玩比特幣的朋友,盯緊CPI和PPI數據時間點,提前做功課,能幫助你更冷靜地應對波動,抓住行情反轉的機會。
總之,數據一出來別慌,結合市場預期和實際表現,搞清楚大勢在哪兒,比特幣的漲跌就不難猜了!
查看原文4.24萬
53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