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行觀察:一年後的四大變化】
這趟硅谷之行,讓我清晰感受到與去年相比的幾大變化:
1️⃣ AI依舊是主旋律,出海成趨勢
硅谷依然是全球AI創業的首選地。相比國內,來到美國意味著更大的市場、更友好的融資環境,以及更高質量的人才儲備。
這次遇到不少從國內出海的AI創業者和投資人——他們在中美對抗的背景下選擇來美創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高物價和招聘成本的“離譜”程度,讓人不得不重新精算商業模型。
2️⃣ Web3 項目普遍+AI
幣圈的創業公司如今幾乎清一色與AI掛鉤,從去年偏基礎設施建設,到今年更多出現AI+應用——支付、數據、Agent等應有盡有。
更有意思的是,灣區的Web3 AI公司開始向傳統B端客戶收費,例如 @marvin_tong 的 Phala 已經實現百萬美金級別的B端收入。
不得不說,美國To B創業的基因真是刻進骨子裏——YC最新一批項目,幾乎全是垂直領域的AI To B公司。
3️⃣ 融資環境加速分化
在美國大廠擔任高管或來自學術界的教授創業,依然是VC和Web2/Web3基金的“心頭好”;Fresh Grad 也是 HF0 和 YC等孵化器的首選。
但另一面,不少公司陷入融資瓶頸——要麼變現不及預期,要麼賽道過於容易被巨頭碾壓。
對於亞洲背景的創始人,如果沒有數據和利潤這些硬指標,依舊很難獲得美國資本的青睞。可參考 @Zixi41620514 的融資體會。
4️⃣ 美國仍是技術大神的天堂
儘管舊金山大街上“zombie”遍佈,但廣告牌幾乎都被AI公司佔領。AI Researcher的年薪動輒數百萬美元,收購價格高得驚人,讓許多亞洲創業者直呼羨慕。
如果你有硬核技術,美國依然是值得來闖的地方。
查看原文2,636
10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