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學習 ZK 的原因 #1:權衡中的結構性變化
我是一名 BQ 開發者。@BQ_Developer
這些天,我深深沉浸在 ZK(零知識證明)中。
起初,我以為這只是一種簡單的加密技術,
但一旦我理解了它,我對問題本身的看法就改變了。
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中,我將總結為什麼我開始學習 ZK,
以及它為什麼具有超越技術學習的意義。
第一點是關於 ZK 如何解決現有的技術權衡。
🔍 所有系統中都存在權衡
在軟體開發中,最常聽到的術語之一是「權衡」。
- 加強安全性 → 降低可用性
- 提高速度 → 增加成本
- 去中心化 → 降低效率
特別是,隱私和可驗證性被認為是最明顯的權衡。
大家都知道,為了證明某件事,你必須披露信息,而如果你隱藏信息,就無法驗證。
💭 現有驗證方法的結構
驗證的方式很簡單:
1. A 提出主張
2. B 要求證據
3. A 顯示證據
4. B 確認
在這個過程中,B 不可避免地會學到信息。
因此在實踐中,妥協總是必須的:
- 要接受審計,你必須披露你的帳簿
- 要證明資格,你必須出示身份證
- 要確認合規性,你必須分享內部數據
🔓 ZK 的變化
ZK 改變了驗證的結構。
舊的:顯示信息 → 驗證者直接檢查
ZK:隱藏信息 → 只證明某些條件已滿足
例如,在貸款評估中:
- 舊的:披露銀行餘額 1,234,567 元
- ZK:僅證明「餘額超過 100 萬元」
這看似微小的差異,但從根本上改變了驗證的本質。
驗證者只能確認必要的事實,無法知道更多。
✏️ 實際上改變了什麼
這一變化所帶來的具體差異:
審計場景:
- 之前:提交整個交易歷史 → 暴露敏感客戶信息
- 之後:僅證明「所有交易均符合規定」 → 保護客戶信息
在區塊鏈中:
- 之前:所有交易透明披露 → 放棄隱私
- 之後:僅證明交易有效性 → 維護隱私
AI 模型驗證:
- 之前:披露模型 → 放棄知識產權
- 之後:僅證明「偏差低於閾值」 → 保護模型
以前不可能的組合現在變得可能。
你可以在被驗證的同時保持秘密。
這個概念在更深層次上與我產生共鳴。
這是一個新的命題,打破了「必須選擇其中一個」的限制,變成了「兩者皆可」。
我將其解釋為在 0 和 1 之間創造了一個新的平衡點。
我相信大多數技術進步都是這樣的。沒有多少神奇的解決方案能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
但 ZK 所展示的是「改變妥協程度」的可能性。
我相信只有那些理解這一可能性的人才能創造出下一級的改進。
這就是我學習 ZK 的原因。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談論 ZK 帶來的另一個變化。
---
你的讚和分享是愛 🥰
#BQDeveloper #ZK #ZeroKnowledgeProof #TurningImpossibilitiesIntoPossibilities
查看原文
1,648
2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