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投上线了,不过需要发meme才能解锁😂
dingaling又出手了:Boop能虹吸Pump吗? 醒来看到NFT巨鲸 @dingalingts 在推他的新meme平台 @boopdotfun ,就去研究了一下。想起当初他操刀Looksrare,发起对Opensea的吸血鬼攻击一战成名,猜测这次应该也是筹备已久。如今发射平台竞争白热化,但始终未有人撼动Pumpfun地位,这场博弈,值得一看。 TLDR:所有的后来者居上,币价都是核心,唯有拉盘,才能吸引发币集团参与,点燃平台数据,催生飞轮。 价格上涨 👉吸引发币,新项目增加 👉手续费增长,空投增多 👉激励更多人锁仓分红 👉价格继续上行。 1、Boop的发射机制 Boop 的发射机制和 @pumpdotfun 差异不大。 Pump是80%代币供内盘用户购买,需打满85 SOL 毕业,之后扣除给Pump的手续费,搭配20%的代币注入DEX。Boop则是将内盘比例降到 75%,差额5% 作为“上供”— 空投给Boop代币持有者,为后续飞轮埋下伏笔。 此外,Boop上发射的项目,需打满到86个SOL才能毕业,并且发币集团可保留6个SOL作为运营费用,剩余80个SOL搭配20%的代币注入DEX,按照当前SOL大约150美金的价格算,Boop毕业市值为400SOL = 6.5万美金。 2、Boop的冷启动:发币挖矿 Boop 的冷启动核心是通过 Boop 代币奖励发币集团和用户,这一点是未发币的Pump所不具备的,某种程度上算一次吸血鬼攻击。 在Boop的代币分配中,有50%的总量被用作发币激励。初期每天 100 万颗 Boop 分配给毕业项目,假设每天 5 个项目毕业,每个项目平均分到 20 万颗。但这部分Boop并不是都给发币集团,而是其中 90% 给内盘快照持币用户,10% 给发币集团。 某种程度上,Boop的发射机制有点“发币挖矿”的意思,发币集团若自己打满内盘,相当于用 80 SOL 成本“挖”Boop 释放,作为交换,新发代币的5%总量,上供给Boop代币持有者,算是一种各取所需。 而如果每天新项目不多,这甚至可能变成套利——毕竟80 SOL 成本若能换到更高价值的 Boop,项目数量会有一个“隐形”的保底。 3、如何看待Boop的代币价值 我一直喜欢分析有现金流和收入来源的平台项目,Boop 的设计在这方面脉络很清晰: - 毕业项目代币总量的5%空投 - 交易手续费(无论毕业前后)60%分红+30%回购 由此,长期稳定状态下Boop的估值(FDV),应当是: “(新项目当天平均市值*毕业项目数量*5% + 平台项目手续费*90%)* 365 * P/E倍数” 为什么要用当天平均市值?因为我倾向于大部分空投会在毕业当天被卖掉,因而目前市场上链上项目第一波平均能冲到多少市值,就应该是这部分现金流的合理参考。 手续费则是另一个逻辑:早期影响不大,但随着存活项目增多,长期会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反过来,新项目空投在早期权重更高,尤其出几只金狗时,影响会很明显。 因而,长期稳定状态下的估值公式虽是确定的,但早期,尤其是在大部分Boop代币未解锁的状态下,Boop价格波动性大概率会很大,1-2 只金狗的出现,可能就让 Boop 代币持有者回本,因而不同阶段,Boop逻辑不同: - 早期:分红回本,高FDV,低流通 - 长期:现金流估值,依赖存活项目的手续费 4、Boop的增长飞轮:币价驱动 而Boop这套东西要转起来,是很依赖Boop币价的, 最终成为一个典型的左脚踩右脚的飞轮,即: 价格上涨,吸引更多项目方发币,新项目增加,手续费增长,空投增多,激励更多人锁仓分红,价格继续上行。 所以在我看来,Boop的早期剧本,就得是: 早期拉盘 + 金狗齐飞,打出模板,才能吸引更多发币集团参与,点燃平台数据。 但 Pump 能有今天,靠的不是激励,而是靠的成为“最标准化的投机轨道”,牢牢占据 Solana 热钱的心智高地。Boop能否突围,突围是否可持续,拭目以待。
本页面内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欧易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对此类材料主张任何版权。该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欧易观点,不作为任何形式的认可,也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或购买或出售数字资产的招揽。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此类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不准确或不一致。请阅读链接文章,了解更多详情和信息。欧易不对第三方网站上的内容负责。包含稳定币、NFTs 等在内的数字资产涉及较高程度的风险,其价值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请根据自身财务状况,仔细考虑交易或持有数字资产是否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