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創作也能挖礦?Yap-to-Earn 的社區經濟學】
在 Web3 的眾多“X-to-Earn”嘗試中,大多數都陷入了“短期激勵-數據空轉-用戶流失”的惡性循環。而 OpenLedger 推出的 Yap-to-Earn 模塊,試圖在激勵與表達之間建立更強的正向關係,推動鏈上行為轉化為內容、認知與長期社區貢獻。這不僅是一種新型的內容激勵模型,更是一種社區經濟學試驗。
一、Yap 不是噪音,是結構化表達
Yap-to-Earn 的核心在於引導用戶圍繞鏈上行為生成內容表達。用戶可以在鏈上留言、評論他人交互、點贊模型、撰寫簡評等,系統會將這些行為結構化為“貢獻數據”,並進行歸因、記錄與積分獎勵。每一條 Yap 都不僅是信息,而是“可被識別與激勵的社交貢獻”。
與傳統 Web2 內容平臺不同,OpenLedger 的 Yap 機制基於鏈上調用軌跡,確保發言者與交互者具有真實參與關係,同時系統根據被點贊、被引用、與鏈上調用結果的匹配程度進行綜合評估。這讓內容不再只是“熱鬧”,而是具備了“參與價值”的維度。
二、激勵機制設計:不獎勵“高聲量”,而獎勵“高參與度”
在 Yap-to-Earn 中,並不是“發的多”就能獲得最多積分。系統設計了反濫用機制,如:每日貢獻上限、重複內容降權、機器生成內容檢測等;同時也設置了正向激勵機制,例如:被高聲譽用戶點贊會獲得更高積分、Yap 內容被模型引用或採納將獲得二次激勵。
這類設計使 Yap-to-Earn 更像是一種“社交型挖礦機制”——通過鼓勵真實表達、觀點碰撞與跨模型反饋,來促成 AI 模型訓練、用戶留存與內容網絡增長的正循環。
三、Web3 敘事的新舞臺:不是內容平臺,而是聲譽生成系統
從更深層角度看,Yap-to-Earn 並不是一個“內容分發平臺”,而是 OpenLedger 聲譽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條 Yap 都記錄下作者的行為路徑、內容深度與社區反饋,成為其聲譽積分的關鍵因子。這種機制讓內容創作者不再依附於平臺中心化規則,而是通過鏈上表現獲得可遷移的聲譽資產。
因此,OpenLedger 的 Yap-to-Earn 並不是把“Web2 內容搬上鏈”,而是嘗試構建一個“以表達驅動參與,以參與生成聲譽”的社區模型。在這裡,內容創作者是一類特別的鏈上協作者,Yap 是他們參與 AI 城市治理的第一步。
#OpenLedger #COOKIE #全面拆解OpenLedger系列
@OpenledgerHQ @cookiedotfun
查看原文
1.96萬
70
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說明,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該內容僅供參考,並不代表 OKX 觀點,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請閱讀鏈接文章,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包含穩定幣、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