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继续创造历史新高、但散户赚钱却越来越难

比特币继续创造历史新高、但散户赚钱却越来越难

文章来源:话李话外

暑假生活还在继续,昨天顶着酷暑又被小盆友带着出门逛了一圈儿,逛玩儿这种事情感觉确实比写文章累,所以昨天晚上睡得比较沉,甚至都不知道北京夜里下了暴雨,早上起来才通过别人发来的视频看到不少地方的路都被水淹了。不过相较于极端的天气,这两天的行情表现似乎整体还可以,比特币再次创下了 112,040 美元的历史新高,群里的讨论也比前些天热闹了一些。如下图所示。

与此同时呢,部分山寨币也表现不错,不少币种的单日涨幅都超过了 10%,如下图所示。

年初至今,网络上面很多人喊熊市已经喊了似乎挺久了,但比特币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新高来让这些人失望。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过一种猜测:最近一年以来,比特币似乎正在进入一个结构性的资金重新分配过程,早期的巨鲸开始退出,而一些机构/基金等中型玩家开始接棒并逐步建仓。短期看,巨鲸的抛售可能会对阶段性行情价格带来压制,但只要中型玩家能够持续完成吸筹,那么中长期来讲,行情依然是值得继续期待的。只是在这场人类财富迁移的游戏中,最终受伤更多的可能依然是散户。

当然,上面这个预测图仅是基于过去 1,458 天的价格走势、推测出未来 1,458 天的可能价格走势,其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我们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市场的价格是由宏观、政策、供需、情绪等多种维度共同决定的,而此类预测的准确性则主要取决于比特币接下来的行为是否能够比较完美地重复历史周期。

不过市场一直是在变的,但人性往往很难改变。虽然我们面对的未来可能会出现很多的未知情况,但如果你还相信比特币有未来,那么还是我们较早之前文章中的那句话:假如你的目标是未来 10 年或 20 年,那么现在的比特币,你什么时候买都不贵。

每个人对周期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把 1–2 月看做是一个周期,有人把 4–5 年看作是一个周期,比较狠的人可能会把 10–20 年看做一个周期。对于赚钱这件事情,有人看重的是当前的价格贵贱,而有人看重的则是周期的规律。

如果我们简单按现有加密周期规律回忆来看:

2017 年的大牛市主要是得益于 ICO 的炒作,那时候的散户只要参与小额的投入就有机会获得比较大的收益,当然这种收益和风险也是成正比的,当时给人的感觉是有“成千上万”个项目一起通过 ICO 的方式发币募资,有人因此而一夜暴富,也有人踩雷归零(当时有大量的空气和诈骗项目也利用 ICO 的方式集资)。比如当时 BNB 的 ICO 价格是 0.11 美元,EOS 的 ICO 价格是 1 美元。简单查了一下历史数据,2017 年的 ICO 项目有据可查的大约有 2300 个,到目前为止仅有约 5% 存活了下来,剩下 95% 的项目要么消失不见、要么成为了归零项目或僵尸币。

2021 年的大牛市主要是得益于大量资金的涌入(新冠疫情的爆发、美联储的大规模降息+ 量化宽松),也是机构开始入场(以马斯克和特斯拉为主要代表)的一个牛市,同时也是加密创新最多的一轮牛市,我们不仅经历了 L1 公链大战,而且还经历了 DeFi、NFT、GameFi、元宇宙等各种创新叙事的黄金时刻,当时很多项目的价格都被推向了历史高点,尤其是在牛市最疯狂的阶段,毫不夸张地讲,感觉在 OK 或 BN 里面闭着眼睛买都可以赚到钱那种,那轮牛市估计也是很多人开始跑步进场并正式接触到加密货币的时候。

2025 年的大牛市主要是得益于机构的驱动,各大机构终于正式入场并开始掌控一定的话语权,随着 ETF 合规化进程的成功、宏观资金(传统资金)的流入、再叠加 AI、RWA 等辅助性叙事的炒作,比特币成功突破了 10 万美元的历史性整数位关口,创下了里程碑的意义,再加上美国宣布的比特币战略储备计划、以及各种针对加密货币的法案/政策持续推进,可以这么说,这轮牛市似乎也成了加密货币从边缘资产开始正式走向主流融合的关键阶段。

其实,如果我们整个回忆一下过往的几轮牛市,也可以很容易发现,随着大型参与者(以国家、机构为代表)的不断深入,这个市场似乎正在变得对散户越来越不友好(简单来说就是普通散户赚钱变得越来越难),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似乎也正是一个新市场开始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

尤其是进入 2025 年以来,各大机构投资者还在继续加速囤积比特币,而美国方面正在出台或计划出台的监管/法案似乎也正在加速加密货币的全球化普及,诸如我们之前文章中提到的《The GENIUS Act》、《The CLARITY Act》这样的法案,长远看,很有可能会成为数万亿美元市场流动性的一种直观催化剂。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就目前的加密市场整体而言,基础设施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已经趋于相对完善、而针对加密市场的监管(以美国为主)也越来越明确,以前的加密货币是小众的和散户的,现在的加密货币是属于机构的、而未来的加密货币将是全球性质的。作为普通的散户,我们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过去十年的失败和成功只是让我们看到了一扇窗,未来我们也许还会看到一扇门,由此出去,说不定我们继续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广阔世界。

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实任何市场的发展规律基本如此,加密货币的路就是由早期信仰者一点点走出来的,最初的加密货币只是一种被称为“极客玩具”和“庞氏骗局”的东西,2017 年 ICO 热潮虽然促成了加密货币从泡沫开始转变到了范式,但依然被很多人看做是“没价值”和“空气骗局”的东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流金融现在已经开始慢慢接纳了加密货币。

简而言之,信它,就持有它,给自己的未来增加一种额外的人生赌注。不信它,就远离它,继续做自己当下认为是对的事情或选择即可。最终,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很多人看着 11 万美元的比特币,都会去怀念 1 美元的比特币(2011 年 1 月,比特币交易价格首次突破 1 美元),于是就希望找到下一个类似比特币的暴富品,但没有人可以预测下一个暴富品到底是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先把握好当下的机会(假如你也认为 10 年内比特币的价格会到 100 万美元),同时把视野放的更长远一些,做好准备,始终让自己保持开放的态度。

就交易这件事情来说,对有的人而言是投资、但对有的人而言仅仅是投机,但归根到底,我们要做的其实只有两件事情,即:正确的时候能够赚到多少钱、错误的时候能够亏损多少钱。比如本轮牛市以来,不少人是看着比特币从不到 2 万美元、涨到了现在的 11 万美元,于是就感叹道,为什么自己当初没有买比特币、为什么自己现在手里的比特币这么少……与此同时也叹气道,为什么自己要在某某山寨上面亏损了还一直去加仓、为什么自己要听从别人的说辞去 FOMO 土狗导致投入归零……

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总结一下来看,大致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面对“确定性”的交易机会难以形成规模化投入或持续投入,比如他们会认为比特币会涨,但当时已经 2 万美元了,涨幅比较有限,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机会。一方面则是面对“不确定性”的交易机会会押注比较大,认为自己的理论肯定是对的,自己的认知或技术一定会战胜市场并带来巨大收益。

就我自己而言,我主要会考虑去做那些“确定性”的交易,因为“不确定性”的机会虽然可能的潜在收益巨大,但面临的风险也是巨大的,而且这种交易也很难通过某种或某些固定的技巧或技能去完全掌握(最多只能提高概率),但确定性的交易则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持续进行提升和优化。

投资看起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无非就是底买和高卖而已,但做到正确的投资(即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两件事情)其实非常难,需要在自己的投资理论和市场变化之间找到各种平衡点。

因此,这些年的投资经历只告诉了我一个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一定要非常严格地做好自己的仓位管理(风险管理),尤其是永远不要太执着于那些亏损的交易,无论你的操作策略或理论是什么,记住,市场永远是对的。

且只要市场还在,那么,我们就不会缺少交易的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坚持下去而不被市场淘汰。如果你的仓位管理做的不够好或不够自律,导致自己的投资组合损失掉(或被套)了大部分的资金,那么我们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再去抓住新的、甚至更好的机会。

因此,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是投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需要深刻去理解:正确的时候能够赚到多少钱、错误的时候能够亏损多少钱。这些年,我见过了太多的例子,而且也遇到过非常多比自己资金体量更大且技术等各方面更牛逼的人,但不少人已经因为亏损而离开了这个领域,但我依然还在坚持。回顾过去的这些年,尤其是刚进入这个领域的前几年,我也做过非常多的交易,也出现过很多次的亏损,但从实际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利润其实只是在少数交易(BTC、ETH)品类上面获得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一直坚持那句话的原因:保持专注、保持思考、保持耐心。同时也把这句话放到了公众号签名里面,希望继续能够与大家共勉~

今天就聊这些吧,正文中涉及到的图片/数据引用来源已经补充到了话李话外 Notion 里面,以上内容只是个人角度观点及分析,仅作为学习记录和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页面内容由第三方提供。除非另有说明,欧易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不对此类材料主张任何版权。该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欧易观点,不作为任何形式的认可,也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或购买或出售数字资产的招揽。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况下,此类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不准确或不一致。请阅读链接文章,了解更多详情和信息。欧易不对第三方网站上的内容负责。包含稳定币、NFTs 等在内的数字资产涉及较高程度的风险,其价值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请根据自身财务状况,仔细考虑交易或持有数字资产是否适合您。